“我”这个字代表着第一人称,在当今社会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书面文字中,以“我”来表达主观认识是一种普遍行为。不过,倘若我们穿越回古代,与人交谈或写信时用“我”这个字自称,难免会被古人视作失礼。
在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上,“我”字就已经存在,算下来已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了。在甲骨文中,“我”所指代的并不是第一人称,而是用来处决犯人、屠宰牲畜的武器“大斧”。“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古文我。五可切。注: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
文章插图
【 一不小心|在中国古代,这些“称呼”普通人根本不管乱叫,一不小心小命难保】到了东周时期,“我”字的原始含义已经随着冷兵器的进化而退出历史,时人处决罪犯和宰杀牲口时,已不再使用大斧。因此,当时间来到汉唐两朝,“我”字的含义已发生剧变,由凶器变成了第一人称的代名词。
不过,虽然这个字的含义已与现代无异,但毕竟它曾指代过夺人性命的凶器,所以,人们很少用到这个字。若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以“我”自诩,那么,这个人肯定会被大伙嘲笑的。既然不用“我”来自称,那么,古人用哪些字来表达第一人称呢?
文章插图
如果是皇帝、天子、诸侯等处于统治阶层巅峰的人,会用“寡人”、“孤”、“朕”来自诩。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这三个称呼的使用情况:
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到了东汉时期,袁绍在给公孙瓒写信时,就用到了“孤”这个自称。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至于“朕”这个自称,是秦始皇发明的。当时的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创建了继两周以后首个统一政权。在嬴政看来,自己与其他统治者截然不同,功绩足可媲美三皇五帝,所以,他首次采用了“皇帝”这个叫法来称呼自己。
文章插图
既然是统治者御用的称呼,凡夫俗子自然没有资格使用。普通人不论是在言谈还是书写时,都禁止用到“寡人”、“孤”、“朕”这些专有名词,否则,必将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唯一的例外,恐怕只有史官。
平头百姓的自称比较简单,早期是“余”“吾”“予”等字,汉唐以后又多了“小人”、“在下”、“不才”、“鄙人”、“仆”、“某”等自称。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唐两朝的人还是比较谦恭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后来又出现了“小可”、“小生”、“晚生”等谦称(多用于读书人的自称)。
在父系社会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大多数朝代的女子地位非常低,所以,女性的自称相当卑贱,甚至,有讽刺的意味。如“贱妾”、“奴婢”等,都是女性的自称。在影视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本小姐”一类的自称,实际上,这是编剧胡编乱造的。若有古代女子敢使用这种自称,往往会被视作不守妇道。
如果是服务于朝廷的官员,则多以“臣”来自称。在一些清宫剧中,大臣们往往会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其实,这是不严谨的。“奴才”这个自称,是依托于八旗制度而出现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非皇亲国戚的满族官员,才有资格自诩“奴才”,汉官根本没有资格用“奴才”这个称呼,够讽刺的吧。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