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是我国古代象征天下的神器,但是自从战国末年开始,这九鼎就变得或隐或现,最后直接消失了。后来武则天倒是重新铸造过,那也是神功元年(697年)的事情了:“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梁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然后武则天自制了一首豫州永昌鼎歌《曳鼎歌》:“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又铸造了一次,《宋史》记载:“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可见这九鼎是帝王心心念念的东西,那最早的九鼎到底到哪里了呢?
九鼎是否真的存在?史料记载是否矛盾?要去考察这个问题,其实追溯的时间就比较久远了。一直要从大禹治水的时候开始说起,他治水的时候,发现堵不如疏,所以开始疏通水渠,从而改善了水患。但是水患自古以来就没有被解决过,大禹治水也只是解决了一时的问题而已。因此大禹铸造九鼎,想要镇住水患。“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虽说最早的《左传》曾经记载了九鼎,但是九鼎指的是一个鼎还是九个鼎,其实大家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过。只有问鼎中原的这个故事:“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不过《史记》里记载过秦武王举鼎而亡,“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说明这个鼎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有几个鼎,《史记》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
文章插图
如果秦昭襄王将其带到秦国,那么泗水这种说法,就肯定搞错了。那么会怎么搞错呢?战国时期的确还有其他地方有这么个称呼,不过不是泗水,而是汜水。汜水和泗水虽然读音一样,写法也比较接近,但是完全不是一个地方。泗水在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境内,而汜水则在河南荥阳。
文章插图
秦昭襄王就是从河南洛阳把九鼎运送到咸阳的,那么会不会经过河南荥阳呢?还真的有可能,因为古道北上的路线,从洛阳就有一条是通往河南荥阳,再从荥阳渡过黄河北上的。所以说如果泗水是汜水的话,一切就都可以解释清楚了。关于汜水的说法,《山海经》最早是有记载的:“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这本书是先秦时期的作品,这里有汜水的相关记载,这就说明,汜水在那个时候已经被这么称呼了,所以完全有可能被史料记载者混用。很多事情史学家也搞不清楚其实关于九鼎的传说,历朝历代的史学家,都曾经提出过质疑。就说距离九鼎时间比较近的司马迁,其实他对九鼎的来龙去脉,也不甚了解,所以他在《史记》里的记载相当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模棱两可。司马迁首先承认,在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将九鼎给掳掠到了秦国。此后又在《封禅书》来了一句:“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这大鼎又莫名其妙地不见了,你说这事情怪不怪?紧接着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怎么就能在泗水那边想到要捞大鼎的呢?【 九鼎|九鼎之事众说纷纭,其落入的地方也可能不是泗水是汜水】
文章插图
这前因后果之间,其实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司马迁也搞不清楚九鼎的下落在哪里,他手里的第一手资料太多,因此整理起来分不清对错,只好全部给写了进去。这种写作手法,其实在《史记》里很常见。比如说他在《秦本纪》里,将秦始皇写成异人的儿子,可跑到《吕不韦列传》的时候,又把秦始皇写成了吕不韦的儿子。至于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当时的他也搞不清楚,他只是负责把这两种流传下来无法分辨的说法记载下来,让后人们自己去做评判。最后九鼎就这么消失了既然可以确定九鼎的存在,那么九鼎去哪儿了?历史没有给出一个交代,直到今天,大禹所铸造的九鼎,依旧没有浮出水面。从汉朝开始,这玩意儿就不见了,你让两千多年以后的人该如何去分辨九鼎的真实性呢?只能等九鼎真正再次现身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谜题才能解开。
推荐阅读
- 此女是他永远的心魔,甘愿毁容,二十年只做了一件对明教有益之事!
- 明朝|《大明风华》两个皇后的废立之事,朱瞻基犹豫不决,皆因此事而起
- 仙侠修真文七彩升仙桥凝聚人间仙脉,掌控升仙之事!
- 贾母一言九鼎,却拖着不办宝黛婚事,黛玉心知肚明有苦说不出
- 姐夫李煜和小姨子小周氏发生的手提金缕鞋之事,把姐姐大周后气死
- 透过《尧山堂外纪》中的祭祀之事,看古代衙门的“鬼神”文化
- 清朝|此人是乾隆最讨厌的皇子,从来不做上进之事,却活到了86岁善终
- 考古盗墓|茹家庄墓地出土一文物,疑似上古神兽原型,考古专家众说纷纭
- 穿越|穿书宠文:她穿越成书中女主,刚要准备沾沾自喜,却发现神秘之事
- 之事|行仁义之事却被耻笑,这到底是蠢猪式仁义道德,还是贵族带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