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的元凶——肠漏综合征( 二 )


慢性疾病的元凶——肠漏综合征文章插图
接下来 , 我们了解一下肠道的结构 。
慢性疾病的元凶——肠漏综合征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供参考)
从肠道内侧到外侧其结构分别是:
(1)黏膜层(含单层上皮细胞 , 小血管和淋巴丛);
(2)粘膜下层(含黏膜下神经丛);
(3)固有肌层(含肌间神经丛);
(4)浆膜或者外膜 。
慢性疾病的元凶——肠漏综合征文章插图
慢性疾病的元凶——肠漏综合征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供参考)
从营养的角度讲 , 靠外侧的三层结构并没有参与营养吸收 。 只有位于内侧的黏膜有最大的作用 , 因为营养成分一旦越过这个单层黏膜上皮细胞 , 直接面临的就是毛细血管 。 也就是说 , 从肠道内部 , 到可以回收和吸收营养的毛细血管 , 中间只有一层单薄的上皮细胞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 , 这薄薄的一层上皮细胞对防御有多么重要了 。
在肠道上皮 , 从肠细胞的顶端到底端有三种细胞间连接:紧密连接、粘附连接和桥粒 , 它们共同把相邻的两个肠道上皮细胞紧紧地缝合在一起 。
位于肠腔表面小肠上皮下部的陷窝包括有P细胞和未分化干细胞 。 这些干细胞可以每5-7天更新一层新的上皮层 。 肠道内分泌细胞、杯状细胞、P细胞都是特化的分泌上皮 , 可以维持上皮的消化和屏障功能 。
健康的肠道上皮细胞可以选择性的允许小分子的已经完全消化的成分 , 比如氨基酸 , 离子 , 水等等转运到内部 , 但是不允许大分子成分比如毒素、致病原、抗原等等成分渗漏到人体内部的 。 这是因为大分子成分对人体是异物 , 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 并且诱发炎症 。
黏液由杯状细胞分泌 , 是屏障的第一层物理防护层 。 成分是高度糖基化的粘蛋白 , 核心里是一个蛋白质 , 形成一个胶样的膜覆盖在上皮表面 。 这些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一种是粘蛋白2 (MUC2) 。 没有这个粘蛋白2 , 实验小鼠很容易发展出结肠炎 。
当然 , 上皮细胞也会分泌出其它6-7种粘蛋白 , 它们都覆盖在上皮细胞表面 , 起着保护作用 。
慢性疾病的元凶——肠漏综合征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供参考)
黏液层含有2种成分:内侧的致密黏连层 , 和外侧但是较厚的松散黏连层 。 内侧的细菌稀少 , 含有抗菌成分;外侧细菌多 , 细菌产物也丰富 。 黏液层甚至比小肠的厚度还厚 , 厚度可达800微米 , 小肠绒毛的厚度范围是500-1600微米 。
当一个细胞死亡、新生的细胞还没有完全取代刚死亡的旧细胞之际 , 这个位点就是一个薄弱点 , 容易被外界异物穿过 。
所幸上皮细胞的防御功能并不是仅仅依赖上皮这一点 , 在它前面 , 还有三层屏障可以依赖:第一层是微生物屏障 , 第二层是化学屏障 , 第三层是免疫屏障的肠腔部分 。
所谓微生物屏障由肠道共生细菌(或者说叫好细菌)组成 , 它们对肠道坏细菌起着制约和抑制作用 , 通过密密麻麻的排列为人体构筑起一道生物防线 , 致病菌想要进入人体内部必须要有很大的力气 , 挤过层层的细菌才能到达下一个关口;
化学屏障主要由肠道分泌的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糖萼和黏液等组成 , 它是不流动液体层 , 可以阻止细菌粘附;
完整的免疫屏障属于黏膜免疫系统 , 是由肠道上皮细胞、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占正常肠上皮细胞的5%~15%)、固有层淋巴细胞、派伊氏淋巴结(PP) , 分散型淋巴滤泡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免疫组分组成 , 它们所分泌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会和其它成分 , 诸如溶菌酶、抗菌肽等等一起分布于黏液里 , 对入侵的坏细菌进行灭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