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机器人一起上工( 二 )


而对于张永青来说 , 让一个机器人听话容易 , 更难的是让许多机器人听话并互相配合 。 毕业于天津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的张永青没有选择回内蒙古老家 , 而是留在天津一家燃气设备企业 , 对刚上新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装配和调试 。 这段时间 , 他边做边学 , 一心想要自动化生产线早日在全公司推广起来 。 “工业4.0时代 , 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 ”
正如张永青所言 ,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 根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 , 未来5年 ,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均达125万人 。
面临如此庞大的人才缺口 , 柳彦斌也透露了一个尴尬的处境:同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能从事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并不多 , 大企业进不去 , 大多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 小一些的企业则很少有机器人岗位需求 。 尽管如此 , 柳彦斌依然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 , 人社部新职业的纳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的探索都在推动该行业向好发展 。
为机器人安装“身体”
在安徽芜湖埃夫特机器人制造车间 , 万杰带领班组的12个成员正分散在4个操作台忙碌着 , 他们要把每个操作台上近200个大大小小的配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本体 。 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来看 , 如果说柳彦斌是处在下游的集成应用端 , 那么万杰则处在上游 , 他的工作是为机器人安装“身体” 。
老家在湖北鄂州的万杰大专毕业后进入公司从事非标钢结构设计 , 2013年 , 公司因业务扩张而内招 , 让原本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万杰抓住机会 , 从此与机器人生产结了缘 。 回想起7年前的初来乍到 , 万杰只觉得自己幸运 , “那时候7个人可能一天都安不上一个机器人 。 ”如今 , 班组的12个人一天就能安装8~10台 , “现在工艺技术越来越成熟 , 只要按照工艺文件的要求去安装即可 , 难度降低了很多 。 ”
【我和机器人一起上工】机器人组装的标准化要求比较高 , 运动轨迹的精度要控制在零点零几毫米 , 如果在安装环节出现偏差 , 就会导致机器人在工业应用时出现较大误差 。 因此 , 这要求安装工人必须对每个装备环节、装备顺序 , 关键点、配件尺寸把握都十分熟悉和了解 。 在万杰看来 , 这个活儿要熟能生巧 , 需要几年的经验积累来培养手感 , 才能安得精准 。
万杰的同事一半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 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制造业的技术工人 , 基本以90后和00后为主 , 这让1988年出生的万杰自称是“老人” , “毕竟机器人制造是新兴行业 , 具有变化性、创造性、学习性强的特点 , 年轻人更有朝气 , 适应性也更强 。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今年1~10月 , 工业机器人产量18.34万台 , 同比增长21% 。 这其中也有万杰的一份贡献 , 身处其中的他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和趋势 , “近3年明显能感觉到 , 我们的订单量每一年都接近翻倍增长 , 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 ”
曾在现场感受到自动化工厂带给自己震撼的万杰也对这份工作充满自豪感 , “机器人的产量、质量、效率都大大提高 , 尤其是一些有害工种 , 真正地解放了人的双手 。 ”而在他看来 , 机器替代的只是单一重复性强、危险性高、效率很低的工作 , 让人有时间从事更高技术的工作 。 “技术在发展 , 人也应该要向前发展 。 有一天 , 机器人也由机器人来制造了 , 那我就可以去做更高一层的工作 。 机器不会淘汰人 , 跟不上时代发展才会被淘汰 。 ”万杰笑着说 。
编辑:姚怡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