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 二 )


然而,在这样各地藩镇均不奉诏的 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是其真实写照。
可君王的旨意言出法随,自然不容置喙。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五琦开始发行“乾元重宝
”。与之前货真价实的开元通宝不同,乾元重宝是一种“一当十”或“一当五十”的大钱。这意味着,虽然其重量和含铜量并不及开元通宝,甚至有的年代发行的乾元重宝还远远不及后者。但是其价格或者说购买力,却被官方定为开元通宝的十倍乃至五十倍。这样的官方定价,自然不能约束私下的交易,然而一旦涉及到与官府有关的事项,这种乾元重宝就成了第五琦为唐王朝敛财的最佳武器。
可能连唐肃宗自己都没有想到,“乾元”这个本身寄托了其重拾山河雄心的词汇,最终竟然变成了一种彪夺百姓最后生机的催命符。
“是时民间行三 钱 , 大而重搜者亦号重棱钱。法 既屡易 , 物价腾踊 , 米斗钱至七千 , 饿死者满道......”
这几句载于《新唐书》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一种货币制度是如何成为一个王朝谋夺百姓钱财的手段。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一个饿殍满地、了无生机的中原。
 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
文章插图
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也是自此以后,虚钱和实钱开始成为公认的秘密。以乾元重宝为首的种种大钱,开始成为人们心中并不值钱的“虚钱”,反之,原先自开元年间流行的“开元通宝”,仍然是人们心中价值最为昂贵的实钱。
就像《泉宝所见录》中记载的:
“( 唐 ) 史称斗米钱七千, 则石七十千矣。自古未有如斯之贵者, 颇疑史氏之诬。然细思之 , 乃直重轮钱百四十耳。重轮之大,不过一当开元之二 , 以 三倍计之, 为钱四百二十, 米虽贵尚不甚奇”。
一斗米的价格,如果用乾元重宝这样的虚钱来计量,其价格为七千钱,而如果用开元通宝来购买,价格则只有四百二十左右。这种特殊的计价方式,也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真实写照。
三、虚钱与实钱的影响
对于百姓来说,这种由于铜含量不同而导致钱币购买力的变化,尚可以用繁复却又机械的计算来规避风险。然而,一旦这样的计算涉及到国家,其带来的影响就会呈指数级的上升。唐代中后期,为了能够减少实物税对于税收的靡费。两税法开始成为唐朝的既定国策。然而虽然初心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由于虚钱与实钱的巨大差异,这一税收制度也几乎成为葬送李唐王朝的刽子手。
唐朝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并不能真正按照民间的虚钱和实钱制度来进行征收,不仅如此,就连强制推行乾元重宝这样的大钱作为税收货币,这样的制度也从没有真正做到。这样一来,相当于直接打开了地方官员上下其手,趁机敛财的方便之门。
 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
文章插图
以实钱收取重税,并以虚钱上缴国库成了各个地区地方官员们最为简单又最为有效的盘剥方式。而底层胥吏也同样如此行事,可以说唐德宗建中元年的这项改革直接打破了唐王朝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平衡关系,后期接连而至的农民起义,究其本源也是来源于此。对于此种现象,据《旧唐书,卷四八.裴珀传》记载:
” 所在长吏又降省估,便流实估,以自封殖,面重赋于人”
对于后世人来说,唐朝针对货币所进行的乾元改革,不仅没有能挽回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帝国,反而将之推入不可预知的深渊当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曾经亲口所说之言尚未消散,其子孙却已经忘记了民心的重要。这样的王朝,又如何能不灭亡呢?
参考文献:
《略论唐朝的虚钱和实钱》
《唐后期的虚钱、实钱问题》
《中晚唐“钱重物轻”试探》
《从货币职能看唐代“钱帛兼行》
《旧唐书,卷四八.裴珀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