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

货币的发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收归国有,这是因为其影响实在是太过巨大,在一定条件下,它甚至可以使一个国家的信誉跌至谷底。因此,自汉朝以后,铸币权往往都是一个政权最重要也是最为重视的经济权力,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铸币权的归属问题有时并非王权所能支配,比如唐代的虚钱与实钱之别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第一次听说虚钱一词的读者,是不是首先联想到的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镇关西所使用的虚钱实契,这一词的意思其实是指虽然签订了契约,但是其货款却并未真正交付。这可以说是古代破皮无赖所惯用的一种手法。
然而唐代的虚钱与实钱,则与这一手法并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的实钱与虚钱。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购买商品时两种完全不同的价位。这两种不同的价位,在价格上有时会出现四到五倍的差距。
 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同一件商品会有完全两种不同的价位呢?要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唐朝的货币政策以及虚钱与实钱的由来。而对于虚钱和实钱根据《册府元龟,邦记部.钱币门》载:
(肃宗上元元年)十二月诏:“应典贴庄宅、 店铺田地,碾铠等,先为实钱典贴者,令还以实钱赎;先以虚钱典贴者,今虚钱赎”。
一、唐初货币乱象
其实在唐朝初年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钱与虚钱的区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阶段的唐朝货币流通,就没有丝毫货币。事实上,此时唐朝早已因为货币滥发以及劣币对良币的驱逐效应而头疼不已。
唐初时期,官方铸币为开元通宝。这一货币由于铸造时的严格要求,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分量十足,对于统治者来说,它的出现同样是一代盛世气象的体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对私铸铜钱的监管力度不够,大量手工作坊粗制滥造的仿造开元通宝。
《新唐书》曾载“ 濒江民多私铸钱为业”
这种奇特的行业有着匹敌盐铁贸易的暴利。这些货币,不仅制造水准全然不敌开元通宝,甚至在重量上也经常缺斤短两。由于铜在我国的储量和开采总体量较为有限,一些手工作坊动辄以铅、锡来代替黄铜当做货币的原材料。
 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
文章插图
更有甚者,还大肆收集开元通宝融化成铜水制造劣币。一时间,市面上的铜钱份额大多被劣币所占领。而使用这种铜钱进行交易,双方自然会就铜钱质量的好坏进行额外的谈判,这样一是不利于交易的进行;二来,也容易因为质量的差异而导致种种社会问题。
最为常见的就是租税的收取,以次充好,以好抵次的现象成了有恒产者盘剥底层农民的有效手段。这也是统治者们最不愿意见到的。
然而,对于市场的调节,古代统治者并无太多手段,尤其是当对方并不愿因这一原因而将整个经济体制摧毁的情况下,想要改变这一乱象,他们也没有太多的办法。
二、虚钱与实钱的由来
在这一阶段,虚钱与实钱的一些基本形态就已经确立了起来。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开元通宝被人为的抬高了加码,然而虽说如此,但无论是劣币还是良币,其含铜量的差异还没有那么明显,因此,还未出现中唐以来混乱的虚钱与实钱并存于世的状况。
真正改变了这一切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原本处于上升期的唐王朝,因为这一次藩镇割据而引发的叛乱,被直接打落尘埃。直到唐肃宗时期,才有所缓解。
不过,此时的唐王朝已经不复开元与天宝年间的富庶和繁华了,原本被唐王朝引为干戚的藩镇,反而成为了其行使君主权力的最大桎梏,尾大不掉的局面下,任何想要进行改革的君主都很难有所作为。
 货币|唐代的货币战争:虚钱与实钱的来历及分析
文章插图
而想要收回被藩镇所占据的州县,也只有诉诸于武力。而“经费不给”则成了掣肘唐肃宗这位有着中兴志向的君主最大的障碍。为此,唐肃宗任命第五琦为丞相,专门负责筹措军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