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珊|巴金与妻子:一生爱一人足矣,守着骨灰度余生,永不说再见

前言:我们许多人印象里的民国,是一个渣男渣女扎堆的时代。渣男如徐志摩,饱读诗书戴着框架眼镜;又如胡兰成,才华横溢天性浪荡。不过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一生只爱一个女子,这名女子去世后,他守着她的遗体不愿下葬,只因她说过“害怕一个人”。这位作家我们很熟悉,他就是巴金,而巴金留恋的这名女子,是他的一生所爱萧珊。
 萧珊|巴金与妻子:一生爱一人足矣,守着骨灰度余生,永不说再见
文章插图
巴金
1. 人民作家巴金
1904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年少的巴金受新思想的影响,内心极度渴望自由,因此在他16岁的时候就进入成都外国语学校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摆脱家庭的控制。
鸟儿在笼子里想飞,巴金的刻苦学习终于等来了回报。1927年,巴金前往法国巴黎留学,在留学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次年,巴金回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历,巴金创作出了《家》,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迂腐和黑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萧珊|巴金与妻子:一生爱一人足矣,守着骨灰度余生,永不说再见
文章插图
萧珊
2. 书迷与男作家
就在巴金发表《家》的童年,一个名叫萧珊的女孩来到上海某中学读书。当时的巴金已经是著名作家,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给巴金写信,有求教问题的,也有表达爱慕之情的。19岁的萧珊一次偶然机会拜读了巴金的《家》,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了好奇和期待。于是她给巴金取信,还在信里附上自己的一张照片,并且在信封背面写道: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巴金被萧珊的热忱所打动,两人开始书信往来。随着感情的不断升温,萧珊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按照现在的说法,有点网络奔现的意思。
萧珊|巴金与妻子:一生爱一人足矣,守着骨灰度余生,永不说再见
 萧珊|巴金与妻子:一生爱一人足矣,守着骨灰度余生,永不说再见
文章插图
巴金一家
3. 当梦想照进现实
1936年8月,书信往来半年之久的巴金和萧珊终于见面了。一向不善言辞的巴金在这个主动活泼的女学生的引导下打开了话匣子,两人相谈甚欢。萧珊向巴金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巴金考虑到两人相差13岁的年龄以及自己的出生,委婉拒绝了萧珊的追求。尽管如此,在此后的两年里,两人始终保持着书信的来往。
1938年的一天,萧珊突然找到巴金,她眼睛里含着热泪,说家里给她定亲了,她想离家出走。巴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告诉萧珊,这件事由她自己来决定。萧珊突然觉得愤恨,她头也不回地向远处跑去。巴金意识到事情严重,终于说出了内心想法:“你现在还小,等你以后成熟了,再想嫁给我这个老头也不迟。”
听到巴金的肺腑之言,萧珊深受鼓舞,两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爱。这8年间,由于时局的动荡,萧珊跟着巴金吃了许多苦,但是她无怨无悔,她知道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1944年,两人终于修成正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萧珊|巴金与妻子:一生爱一人足矣,守着骨灰度余生,永不说再见
文章插图
巴金
4. 相守相爱,说不出再见
婚姻是柴米油盐,是相守相爱。两人婚后的日子平静却充满爱意。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建国后巴金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国访问,萧珊不让巴金分心,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膝下的一对儿女在萧珊的照顾下显得非常懂事。回到家中的巴金看到这其乐融融的场景,感动得几欲落泪。
然而生活不单单只有美好。在那个特殊时期,巴金也受到了牵连,遭到了非人的待遇。萧珊根正苗红,本可以撇清关系,然而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始终陪在丈夫身边,为此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晚年的巴金想到此处,总自责是自己害了妻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