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三):沙场点兵,统军御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已逾五十四岁的范仲淹,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着万里长空中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目睹战争给宋朝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范仲淹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他便挑灯作了几首《渔家做》词,寄给了欧阳修。
 北宋|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三):沙场点兵,统军御敌!
文章插图
面对西夏的悍然挑衅,软弱无能的大宋朝廷束手无策,进退维谷。
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官员贪图安逸,士卒久疏战阵,步兵携带武器和口粮走几十里地就气喘吁吁,骑兵竟然不会披甲上马,射出的箭在马前一二十步就落了地。弱不禁风的宋军,如何对付咄咄逼人的西夏军队呢?
时任西夏招讨使的韩琦建议重新起用范仲淹,于是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他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不久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
范仲淹在进京面辞仁宗之后,便远赴延州,挂帅出征了。
亲临前线视察,范仲淹发现官兵、战阵、后勤等存在着诸多弊端,防御工事危如累卵,破败不堪,如不及时改革军阵体制,加固防御工事,宋军肯定不堪一击。
 北宋|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三):沙场点兵,统军御敌!
文章插图
范仲淹听取将士的意见,分析谋虑,他向朝廷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御敌策略,却被认为是怯懦的表现,就连交情很深的韩琦也大为不解,韩琦主张坚决进攻。
韩琦也是北宋的名臣,范仲淹和韩琦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当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的时候,韩琦和欧阳修都是力挺新政的,但在这次征讨西夏的用兵问题上,韩琦和范仲淹是有分歧的。
韩琦有些急功近利,要主动出击,而作为主帅的范仲淹则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主张要稳扎稳打,这是两人的在军事方针上的分歧。
两种主张报到朝廷后,急于求成的宋仁宗采用了韩琦不切实际的激进主张,命令韩琦和范仲淹兵分两路,攻打西夏。
 北宋|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三):沙场点兵,统军御敌!
文章插图
范仲淹认为后方空虚,这样做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他连上三表强烈反对,但都不被采纳。
于是他只好请求留下延州一路兵马,将来作为招纳西夏之用,宋仁宗勉强答应了。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正月,韩琦贸然决定泾原一路自行出讨,他调集了镇戎军的全部人马,又临时招募了1800名壮士交给副将任福率领,讨伐西夏。
出兵后,任福轻敌贪功,被一小股佯装败退的西夏军引诱,脱离了原定的行军路线,孤军深入追击。
当人困马乏的宋军行至六盘山南麓的好水川口时,突然鼓声大作,伏兵四起,宋军陷入了元吴的埋伏圈内。
经过一场血战,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
韩琦大败而归,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韩琦驻马掩泣,悔恨难当。
 北宋|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三):沙场点兵,统军御敌!
文章插图
好水川的惨败,迫使宋仁宗放弃了主动进攻的错误方针,改而采取范仲淹“以守为攻,步步为营”的策略。战略确定以后,范仲淹立即招募义勇加固边城,苦练士卒,优抚军属等相应的措施。
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使西北边防固若金汤,西夏军不能近半步。
范仲淹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一样击破匈奴,保卫边疆,让百姓安居乐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