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潘和平: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雀替斗拱,藻井楼阁,鳞次栉比,巍峨耸立,宛若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震撼”,这是所有人走近这个位于黄山市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园徽匠公司时发出的共同赞叹。
打造这一栋栋体量惊人徽州建筑的,就是潘和平。
从两层的传统徽派民居到面积八千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筑,从一名大木作到如今国内最大规模徽派建筑的建造者,潘和平整整走过了30年的时间。
徽州传统古建筑的营造向来分工精细,古代工匠以砖、木、石、铁、窑五种组成“徽州帮”。更有不计其数的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雕工,个个身怀绝技,人人技艺高超。是他们,建造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徽派建筑。但在岁月流转中,很多曾经辉煌的古建筑,在时代演变的轰然巨响中逐渐坍塌破损,茕茕独立。城市的建设早已被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大厦森林,曾几何时,人们只能在旅游景区、古镇老街、传统古村落才能一睹雕梁画栋的精美。
潘和平来于古建筑的第一桶金源于黄山市一个大型文旅体项目的实施,需要建设108栋仿古徽州民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不一而足。三年工期,潘和平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而且组建了一支成熟的徽州古建匠人队伍。重要的是,出身大木作的他从中看到了徽派建筑的商机。
 再现|潘和平: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文章插图
建于福建泉州的徽派建筑
 再现|潘和平: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文章插图
为翼天集团建设的徽派建筑投入运营
 再现|潘和平: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文章插图
公司厂区正在建造的藻井
 再现|潘和平: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文章插图
在收购破损倒塌木构件、民房的同时,他开始潜心研究徽州古建的精髓,反复琢磨,横梁、楹柱、隔扇、花窗,都是他研究的对象;朋友在日本旅游拍照,图片背景上的唐代中国楼阁,也成了设计灵感的来源,移花接木,融会贯通,巧妙利用,就让他的建筑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潘和平喜欢玩抖音看微信,大数据的精准推送,让他快速了解国内外各种建筑风格,掌握各地仿古建筑需求的信息,为他博采众家之长,沟通市场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
“徽派古建筑以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又融古雅、简洁为一体,已经成为建筑学的艺术瑰宝,越来越受到市场上的欢迎。”这是潘和平在北大为学生授课时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他发自肺腑,来源切身体会。近年来,他率领的公司先后承接了湖南凤凰古城、江西上饶、福建泉州、北京、深圳等地几十个徽派建筑工程,有的是修缮,有的是建设亭台楼阁,有的是古街古镇的业态需要,建设大型徽派建筑,达数千平方米。
这座“普天同庆”三层九开间五进的古建筑,面积近4千平方米,百余位工匠耗时一年时间,纯手工雕刻了2000多块木雕构件,汇聚了9个藻井,可谓集徽州古建筑之大成,巍然耸立,展示着独有的艺术风采,成为文化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已有客户签约,春暖花开之时,就将拆装起运,在异地他乡熠熠生辉,作为窗口和载体,展示徽州文化的魅力。
 再现|潘和平: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文章插图
 再现|潘和平: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文章插图
潘和平在设计
走进潘和平的徽匠公司,每个车间都是一片忙碌。绘图、划线、斧凿、刀刻、打磨,虽然是传统技艺,但是以现代管理手段,流水线式流程,环环相扣,有力保证了科学高效。车间里能工巧匠比比皆是,掌墨师、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雕工,一一俱全。匠师们个个身怀绝技,人人技艺高超。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18岁。在对徽州古建筑的抢救性修复以及古建景观的营造中,他们始终守住非遗技艺的本真,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方式,重新找回身份缺失,让徽派建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