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是国内名校,也是文化重镇。百年来,它们一个立足江湾、一个植根徐汇,虽各具传统与个性,却知己知彼、遥相呼应,时有互动与竞争……这一切,源于两校早期的青春交集与守望。
文章插图
立校,同为一脉
交大前身是南洋公学,复旦则脱胎于震旦学院。南洋和震旦分别由盛宣怀(1844-1916年)、马相伯(1840-1939年)创办,他俩都崇尚新学、力推洋务,因深感自强之道在于“作育人才”,便着手兴学办校。1896年,南洋公学创建,盛宣怀任督办(交大校名屡有变更,早期人们习称“南洋”,1928年正式定名为交通大学);1903年,震旦学院设立,马相伯任校长。1905年,因震旦被教会劫夺,马相伯另建了复旦公学(1917年改为复旦大学)。
震旦及复旦虽办学稍晚,却与南洋同为一脉。南洋和震旦都选址徐家汇,这里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家族聚居地,也是法国传教士的教习场所,文化底蕴深厚。1898年,盛宣怀在徐家汇东北购地120亩,正式确立南洋校基。1902年11月,南洋发生“墨水瓶事件”(有学生讥讽某教师“腹中无墨水”,将空墨水瓶置于其讲台,校方遂将全班学生开除),大批学生退学。经蔡元培介绍,部分退学学生寻求马相伯帮助。马相伯旋于次年租用徐家汇天文台老屋,办起了震旦学院———震旦最早一部分学生即来自南洋。1912年初,复旦借海格路(今华山路)李公祠办学,与南洋隔路相望。从此,作为非教会办的近代学校,复旦与南洋在徐家汇双雄并立,远近闻名。
文章插图
复旦老校门
复旦与南洋交谊深挚,师生往来密切。早在1902年,蔡元培任职南洋特班总教习时,就常请马相伯教他学拉丁文,不少师生也随同前往———徐家汇土山湾马相伯寓所,一度成为南洋的特别教室。据特班学生黄炎培回忆:“蔡师和几位教师向马老学拉丁文。我追随前去,这是我初次见到马老……每到夕阳西下,徐家汇周围大道旁,师生三三两两地漫谈散步,一种相亲相爱精神,简直描写不尽。”(黄炎培《我在交大》)1910年,辜鸿铭来南洋任教务长,教授国际法。他自幼留学欧洲,精通八国语言,学贯中西,但性情古怪,为人有点刻薄。据说那年文科举人考试,复旦教授李登辉以一篇一百多页英文论文应试,担任典试官的严复看后,大为赞赏,打出满分100分;辜鸿铭复阅时,扣了20分,并在试卷上批道:“Good but too long.(虽好但长。编者注)”(朱善培《交大掌故》)几年以后,李登辉当了复旦校长,他对这位辜先生作何评价,不得而知。
复旦有不少杰出校友,原来都出身南洋。例如,数学家胡敦复,江苏无锡人,早年在南洋毕业,后又转学复旦。1911年他担任复旦教务长时,正值辛亥革命兴起,复旦吴淞校舍被光复军占领,师生居无定所,胡敦复灵机一动,率师生至无锡老家办学。1912年初复旦返沪,胡敦复遂离开复旦,创办了大同大学。1930年至1945年,他又回母校交大执教,前后长达15年。还有一位南洋与复旦“双料”校友,是国民党元老邵力子。邵力子原在南洋特班学习,与黄炎培同班,蔡元培称他“善为文”。邵力子于1905年转学震旦,复旦公学创办时,他是首届学生。毕业后曾做过复旦校董、当过国文部(后为中文科)主任。后来,邵力子担任国民政府要职,却始终关心复旦,复旦每遇困境时,他总是伸以援手、勉力相助。
还有一些复旦名教授,也与南洋有历史渊源。中文系教授朱东润,1907年至1912年在南洋外院、中院就读,深得唐文治校长赏识;哲学系教授、书法大家王蘧常,虽未在南洋上过学,却是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书法家沈曾植的嫡传弟子,后来还师从过唐文治。抗战时期,他一度担任过交大中文科教授。另外,20世纪80年代两位复旦校长,也与交大有缘:谢希德,1952年回国后,原被聘到交大物理系执教;华中一,1951年交大物理系毕业后留校。1952年,因高校院系调整,他们转至复旦物理系,后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名扬海内外。
推荐阅读
- 走上云端!“文化同根、一脉相承”2020聊城非遗展在台北开幕
- 老照片:图1穿旗袍爬梯子的林徽因,图6活了112岁的复旦校花
- 因一手好字被招工,刻苦努力成交大教授,书作端庄秀丽刚柔相济!
- 复旦旧书店所在街道:建筑存隐患须改造,其间将帮助书店过渡
- 女子自称孙悟空后人,拿猴毛、灵石去复旦检验以证身份,结果如何?
- 发挥学科集群优势,探索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之道,复旦大学《危机应对与社会治理》首发
- 开了21年的复旦旧书店将“关门谢客”?读者:太可惜!留恋……
- 临终|31岁复旦女博士,70篇临终日记,“上进心”摧垮一代又一代人
- 人生|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快节奏的生活下,你究竟在忙些什么?
- 文明|复旦大学教授唐世平:中国人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