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落|失落的贾湖遗址②尴尬!贾湖遗址惊艳了世界却冷落在民间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采访人员 王俊生 徐先友 见习采访人员 孙晓永/文图从1983年到2013年,经过先后8次的发掘,尤其是以七孔骨笛为代表的十大考古重大发现的不断问世;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入选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到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保护名单……一时间,贾湖遗址炙手可热。但尴尬的是,这种热度似乎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学术界,普通民众对贾湖遗址的兴趣并未看涨,以至于“每年来的大多都是学者、专家和领导”,普通游客寥寥无几。原因何在?现场:孤零零伫立在村头的“国保”6月1日一大早,驱车从漯河市区往舞阳方向行驶1个小时左右,远远的便能看到了前方的贾湖村。顺着入村路直行,尽头是一块刻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下车,左转,步行,20米处,目的地到了。
 冷落|失落的贾湖遗址②尴尬!贾湖遗址惊艳了世界却冷落在民间
文章插图
左边荒地、右边麦田、前方是一条还算平整的水泥公路、后方是成片的村民居舍,这块位于贾湖村村头,只有3000多平方米大小、用铁丝网围挡、里面盖着几座凉亭式建筑的地方,就是惊艳世人的七孔骨笛出土之地——贾湖遗址。
 冷落|失落的贾湖遗址②尴尬!贾湖遗址惊艳了世界却冷落在民间
文章插图
 冷落|失落的贾湖遗址②尴尬!贾湖遗址惊艳了世界却冷落在民间
文章插图
进出遗址现场的是一道简易的小门,但上了锁。站在铁丝网织成的一人多高围栏外,轻松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形:木板铺就了的通道,将地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按照不同发掘时间段、不同出土文物类型,设置了不同的标识。诸如:第一次发掘地点、第一次出土骨笛的地点、八九千年前先民们居住的“房间”位置和形状等。再有,就是那四座凉亭式的建筑了。没有游客前来参观,没有过往村民关注,铁围栏外的采访人员、围栏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起孤零零伫立在村头。村民:不太愿带朋友回来看遗址初夏的天气燥意十足。受疫情影响,不少往年早已外出打工的农民朋友,今年留在了家中,以至于村头新修的广场上多了许多笑声。广场四周竖立着十多块宣传栏,里面是关于贾湖遗址出土文物的分类介绍,七孔骨笛、契刻文字、石器时代先民们狩猎的工具、农耕器具等等。
 冷落|失落的贾湖遗址②尴尬!贾湖遗址惊艳了世界却冷落在民间
文章插图
“专家说价值大,咱们觉得没啥看头。”一位戴着口罩的大爷得知采访人员的身份后笑言,自己家祖祖辈辈都是贾湖村人,都是靠种地为生,“可能是咱不懂,总觉得没啥稀罕的”。“我女儿在深圳上班,她告诉我,这个遗址名气大,在世界上都很知名。可我纳闷,为啥一直没人来呢?”一位抱着孙子的大妈告诉采访人员,这几年的确有不少人来看,但绝大多数都是些市里、省里和北京、国外专家、领导,真正来参观的游客少得可怜,“仔细想想也是,就那么大的一点地方,不到3分钟就能转个遍了,谁愿意来?”
 冷落|失落的贾湖遗址②尴尬!贾湖遗址惊艳了世界却冷落在民间
文章插图
“我经常在外人面前说起贾湖遗址,告诉他们关于贾湖骨笛、最早的酒都是从这里出土或得到证实的。”此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王明(化名)告诉采访人员,自己只是介绍,很少会邀请朋友、同事来参观,“我的直观感受是:专家学者们是从价值上来评判贾湖遗址的,可对绝大多数游客而言,仅仅靠这些文字上的讲述不行,要让他们看到、体验到,甚至是参与其中才有吸引力。而这些,现在我们这里都不具备。”王明坦言,自己不带朋友来参观,是不想让朋友希望而来、失望而去,从而影响贾湖遗址的声誉,“遗址现场太小,不足以留住游客;出土的文物展示品太少,而且大多是复制品,怎可能抓住人?”游客:贾湖遗址不能躺在“盛赞”上过活“我去过贾湖遗址。但只有一次。”采访中,在河南省一家外贸食品企业上班张龙(化名)告诉采访人员,自己是漯河人,很喜欢旅游,2019年国庆期间和几位朋友去了一趟,“对于贾湖遗址,只能用失望二字来形容”。张龙告诉采访人员,自己去之前还特意和漯河当地的一位同学咨询了一下。朋友告诉他,还不错,路修了、村里还有农家乐、环境也挺好,实在没地方去的话可以来看看。对于“实在没地方去的话可以来看看”这句话,张龙以为是一句玩笑,就兴冲冲开车带着几位朋友赶来了。“嗯,路修得的确不错,很平坦;村里环境也挺好,建了广场、装了路灯、栽了花草树木,村民的房子都统一成明清风格,虽然和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大氛围不搭,但也能说得过去。但是……”采访中,张龙说到此处尴尬得连连摇头,“这些都应该是绿叶啊!我最大的目的,是想看看世界知名的贾湖遗址,看看七孔骨笛,最好能亲耳听听八九千年前先民制作的乐器其声音是何等美妙?可我看到了什么?一处被围起来的小院子、几座凉亭一样的建筑、几块标识牌。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用于展示的出土文物竟然就放在村委会的两小间民房里,而且还都是复制品,七孔骨笛干脆就是一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