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文化中逢七必变,是个千古不变的定理( 二 )


第五十一卦“震”:“勿逐,七日得”。意思就是不用追寻,七日之后便将失而复得。七数乃是至阳之数,乃是阳气之精华。万物向阳而生,蓬勃而展,因此“七”是为九五之阳。
第六十三卦“既济”:水火既济盛极将衰。大自然是一个平衡的天平,阴盛而阳衰,阳盛而阴衰,阴阳相合,刚柔并济,是以万物得以发展长久。是以人类应顺应自然,切勿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否则终将反噬自身,事倍功半。
《周易》中的“七”卦体系,意在探索世间事物,万物有始亦有终,这是一个从始到终、周而复始的全过程,透过“七”之变数展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亦是宇宙间自然运动的生长规律,是一个美好的生命过程。
“七”数亦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神圣数字。古人认为,人类的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意味着另一段新生命的开始。因此“七”便是一个再生性的数字,人们会为亡故的灵魂“作七”法事,以祈佑亡灵重获新生。
《礼记·月令》中有载:“名其数七”。这便是当今人们口中所谓亡灵的“头七”之日了。
《三国志》中诸葛亮曾经七擒孟获。南中平定战,诸葛亮将当地酋长首领抓住七次,而后又放了七次,第七次的时候诸葛亮在孟获城将其真正捉拿,令其真正服输,心悦诚服,从此归顺朝廷。这是比喻人们运用智慧与策略,解决困境,使事情迎来转机,开启全新的局面。
《史记·律书》有言:“七正,二十八舍。”“七”数是一种具有神秘和神圣的性质。古代亦有不少关于“黄帝七辅”、“舜七友”的美丽传说。中国的礼仪教化制度中亦有“明七教以兴民德”这一说法。与之连贯的是圣人的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之“治人七情”。
在当今社会,“七”字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数字概念,但在遥远的古代,“七”字一直沉淀着一种神秘且深奥的无意识形态,甚至衍生出无数个与其相关的道德伦理、古籍传说等文学记载、文化现象。
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亦是将文化目录分为七大类。《论语·微子》记述的“七逸民”之说、《晋书·嵇康传》所记载的“竹林七贤”、《孟子》中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都是将“七”视为一个周期定律。
华夏汉字中关于文体“七”数的现象也有很多。如《七发》、《七激》、《七光》、《七启》、《七命》等文学。“七晨”、“七夕”、“七夜”这类关于时间“七”词亦是为世人所乐此不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逢七必变,是个千古不变的定理,几乎弥漫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把握时机,将我国文化继续发扬壮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