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在小农经济盛行的古代,几乎每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或几个大家族。因而为了祭祀祖先,人们逐渐就建立起了祠堂。祠堂在南方可以用来举办婚、丧、寿、喜等重要事务,成为了家族成员的会聚场所。祠堂早期,一般指家庙,直到汉代"祠堂"一词才出现。
南宋时期朱熹作《家礼》设立祠堂之制后,家庙被正式称作祠堂。当时朝廷的政策不允许民间立祠,因而祠堂也出现了等级之分。直到明代后期,此政策才得以废除,之后除皇帝和各诸侯的姓氏所建祠堂被称为家庙后,其余都被称为"宗祠"。
国内著名的祠堂有江氏济阳堂、罗东舒祠、吴氏著存堂、胡村程氏祠等。这些祠堂中的多数都被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了比较知名的旅游景点。
文章插图
当今国内祠堂的大部分都聚集在南方,广东,浙江,江西等地都保存着大量的祠堂供游客参观。而北方地区的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都已经面目全非,有的甚至还被拆除改建成了现代办公场所,部分省市还不知道"祠堂为何物"。究其是何原因,让国内的祠堂形成了南多北少的"两极分化"局面呢?
一、战乱频发,被迫南迁
众所周知,中原以北的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诞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北方地区自然会爆发频繁的战争。
另一方面自王朝诞生以来,历届皇帝大多定都在西安,洛阳,北京等北方城市,自然会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朝代末年起义所爆发的战争也是围绕都城周边城市所展开,不少文物和建筑难免遭受破坏,祠堂当然也不例外。
1、不断迁徙没有建立祠堂的条件
频发的战乱,不得不使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家族被迫南迁。在这些南迁的家族当中,一部分家族很快就在南方扩大起来。家族中的成员通过与南方居民通婚、做生意、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等方式,不断扩大其家族的势力,逐渐地使他们远离了曾经出生和长大的北方故乡,生活习俗也逐渐南方化。家族成员甚至还在南方修建祠堂,来在这里延续自己的信仰。
文章插图
战争和北方居民的南迁,使原本伫立在北方的祠堂由于缺乏保护和装修渐渐地遭到破坏和坍塌。特别是战争时期,敌人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华北,因而华北就成为了敌我双方的主要战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的同时,包括祠堂在内的传统建筑都变成了充满硝烟的战场和废墟,到全国解放时老祠堂已所剩无几。
2、 族群同化,观念差异
北方地区原本少数民族居多,通过与汉人的通婚,使得双方文化习俗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北方游牧民族被汉族的同化,虽然拉近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距离,可却逐渐也忽视了汉族传统礼仪。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庞大的家族中必然有族规来规定他们的行为举止,而祠堂就是彰显族规威严的最佳"殿堂"。因此,曾经祠堂遍地的的北方,把祠堂当作制定和维护族规和强调"三纲五常"等道德伦理的最佳场所。
反观南方地区居民,多元化的思想和开放的文化,使得祠堂的作用也不乏灵活和人性化。凡是家族当中有所作为和贡献突出的人,都会在祠堂内被授予表彰,以此来激励其他人,带动整个家族的积极性。此外,为加深亲人之间的感情和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祠堂也充当着家族成员聚会和把酒言欢的场所。
文章插图
文化的丰富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经济予以保障,精神层面的东西再深奥也需要在物质层面上予以满足。回看历史上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使得多少北方居民的南迁造成其人口流失,而使得所谓的族规和道德伦理观念失去了最基本的维护。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束缚众人思想的祠堂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荐阅读
- 北京:国内疫情呈现人传人物传人并存,聚集性无症状频发特征
- 国内领先!洛阳建成古代壁画保护研究基地
- 从穷到奢只在一念之间,聊聊汉代清明简朴之风的形成及发展
- 千古冯夫人:侍女出身的女外交家,一人化解一国内乱
- 老人打扫祠堂时发现一本族谱,经专家鉴定全村都是皇室后裔!
- “家庙”与“祠堂”是一回事吗?
- 考古发现12万年前古玉,形成原因成谜,专家怎么办到的
- 国内最特殊寺庙,供奉的不是菩萨不是佛祖,而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 明知36变强,为何悟空却选择72变?只因36变有一漏洞
- 三国两晋南北朝|汉朝末年黄巾起义,如何改变国家格局,奠定三国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