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三代彝器铭文书法,精妙入神!( 八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虢季子白盘铭文
《虢季子白盘》与《毛公鼎》同属宣王时期 , 亦是一篇韵文 , 语言优美、洗练 , 韵律天成 ,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观其铭文用笔从容、娴熟、洒脱而又轻松 , 充分体现了篆书的“篆引”的感觉;从结体上看 , 字中有错落 , 大小有参差;而章法疏落犹“大珠小珠落玉盘” , 既平正凝重又流动潇洒 。
这种近似“小篆”的婉转圆曲 , 使我想到了春秋战国时的《石鼓文》 。然而 , 每次临摹除了联想起北征大将军尹吉甫麾下那位将领虢季子白在战斗中因斩敌五百 , 俘敌五十战功卓著 , “搏伐狁于洛之阳”凯旋后 , 宣王亲手将一个特制的大铜盘赠送给他的场面外 , 耳边还总会响起北伐路上士兵出征前后两种心情唱起的几首歌子:“我出我车 , 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 , 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 , 谓之载矣 。
王事多难 , 维其棘矣 。”(《诗经·小雅·出车》)过去 , 由于狁人的侵扰 , 所以士兵们北伐的斗志格外旺盛 。当时正值酷暑 , 将士们头顶烈日 , 站在奔驰的战车上边走边唱 。有的唱道:“六月栖栖 , 戎车既饬 。四牡骙骙 , 载是常服 。■狁孔炽 , 我是用急 。
王于出征 , 以匡王国 。”(《诗经·小雅·六月》)意思是说 , 六月盛暑 , 军马不息 , 各种战车 , 都已备齐 。四匹公马 , 强壮无比 , 日月军旗 , 车上树立 。狁势盛 , 犯边甚急 , 出征将士 , 戒备警惕 。周王兴师 , 安邦保民 。士气可谓旺盛 。
然而 , 半年后北伐胜利返回途中 , 兵士们却唱起忧伤悲壮的歌子:“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 ,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句谓北伐胜利了 , 转眼半年过去 , 此时虽然残冬已尽 , 但在北国的荒原上 , 依然逆风凛冽 。
当我们从军远征时 , 看着杨柳的飘拂 , 心情是那样地激动 。今天得胜返回 , 却是迎着纷纷的雨雪 , 心灰意冷 。我们忍饥挨饿 , 告别战死疆场的同族 , 怯步返程 。得胜而归 , 要与家人团聚 , 为什么悲伤起来?
原来通过这场战争 , 只有像虢季子白这些立功的将士能得到天子的赏赐和嘉奖外 , 大多数兵士则要继续回到他们的主人那里 , 供人役使 。每观此铭文 , 心情极为悲壮 。周代的青铜纹饰及铭文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与壮美的艺术长廊 。
三、通俗与典雅相互渗透
“俗”与“雅”是两个相对的审美文化范畴 。关于“雅” ,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释:“言王政事谓之雅” , 即正统的、正规的、官方的审美文化现象 。
关于“俗” ,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上行谓之风 , 下行谓之俗” , 即与官方正统文化相对的、通俗的、大众的、不规范的审美文化形态和品格 。纵观中国古代史 , 几乎任何一种艺术种类的发展都会经历由“俗”而“雅” , 由民间而宫廷的发展过程 。
周人的诗最初也是各国的民歌 , 有不少“桑间濮上”的“靡靡之音” , 后经宫廷的采集、官方的整理、知识分子的修订 , 逐渐确立起“经”的地位 , 以至于达到“《诗》三百 , 一言以蔽之 , 曰:思无邪”的境地 。《楚辞》《红楼梦》等 , 均是“由俗变雅”的典例 。
西周金文同样有俗、雅之分 。一些鸿文重器铭文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 , 权当“雅”;一些小型器物写得比较草率的铭文 , 则反映了当下“俗”体 。
上世纪60年代陕西武功县出土的两件师员簋盖 , 大约是恭懿时器 , 为同人同时所作 , 铭文内容相同 , 一件写得规整 , 比较“雅” , 一件写得草率 , 偏向于“俗” 。
而其反映的文化心理即是一个规范拘谨 , 一个自由率真 。铭文中的“宀”旁 , 规整的一件作“” , 草率的一件作“” , 应是正体和俗体的不同 , 也可作雅俗之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