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别有情致与哲思的“新创意小品文”——读王国猛新作《别有根芽》《微言大义》( 三 )


二、王国猛的这种新小品文 , 大多具备一种创意与新见 , 他能写出一种与众不同、却很在理的新观点 。王国猛这种“灵魂深处的光”时时闪烁在他的小品文中 , 虽然文字不多 , 却发人所未发 , 闪烁着一种思想的火花与灵魂的光芒 。
如《官文一体》 , 将古今官员的理想追求进行比较 , 提出思考:“古代官员常恨自己文笔不逮 , 以不能执文坛牛耳为憾;现代官员都怕别人说自己是个文人 , 似乎文气沾身便损了官气 。”这种反思很有价值 。作者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 。这也可理解为是对当代社会形态与人生价值取向的一种反思 。作者提出古代“官文一体”的为官特征 , 而当代则是“官文分离”、造成两张皮 , 这究竟是为什么?“以前像欧阳修、苏东坡这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官员 , 一直受到天下士子的尊崇 , 走到哪里都有人慕名前往请益 。现在的有些官员 , 宁愿被人私责不学无术 , 也不愿被人公赞文人情怀 。文人与官员 , 从古代的融为一体 , 不知何时变为现在的彼此轻慢 。其实 , 我们对古人的欣赏和尊敬 ,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 更重要的是他们官文一体 , 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 点亮了后人的思想 , 拨动了后人的心弦 。”王国猛的观点不同流俗 , 是独立思考之后的一种理性的认知 , 因而难能珍贵 。
《消失的故土》抒写对现代化大潮带来的对农业文明的留恋与怀念 ,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 , “幼时爬过的树已无影无踪 , 上过的学校已变成娱乐厅 , 捉迷藏的里弄小巷都‘长’出了高楼大厦 , 特别是父母呼唤的声音不再于那烟火缭绕的空中回荡 。既无‘土’可依 , 又无‘故’可寻 , 现代人只能在华丽的城市消耗着身体 , 流浪着精神 。”这种对现代城市文明与城市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人的精神无所归依、精神漂泊的现状揭示 , 情感的撕裂 , 灵魂的重置 , 实际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戕害的冷静思考 , 其中涉及到自然生态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王国猛持一种生态主义的自然观与道家哲学 ,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深刻反思 , 留给读者无限的人生感慨 。
在《学贯中西为佳》中 , 他进行古今文体之比较 , 主张不能一味盲目崇拜西方 , 尤其是文学创作与研究 。他谈到:“古人重诗文 , 而将小说传奇归入稗官野史 。”古代文人的文体观念 , 看重诗文 , 不重戏曲小说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 , 西学东渐 , 时人对西方文学观念照搬全抄的情形提出质疑和反思 , 认为百年来新诗和小说最为畅行 , 小说创作蔚为壮观 , 但似乎至今也未超出《红楼梦》水准 。“现当代一百年 ,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 , 就算掘地三尺 , 也未必能挖出真金白银 。”这样的观点 , 表面上看有点偏激;细思却甚有道理 。在某种意义上说 , 中国文化的高峰在古典主义时期 。现当代 , 虽然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 , 儒学大厦坍塌了 , 旧的社会形态与伦理秩序遭到了毁灭性的推翻 , 但从美学本体而论 , 现当代的文体创新 , 由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性”所带来的中国文学的文体革新 , 有其符合历史发展大潮的积极的一面 , 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完成是以推翻、牺牲中国传统文学的本体美学特质为代价的 。所以 , 王国猛说:“很多学者祭起西学东渐的大旗 , 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想法来个拿来主义 , 如获至宝地贩卖出售 , 互相以此为能 。闻者颔首 , 便引为同类 。其实老祖宗留下的思想 , 足可资以研究之用 , 借鉴现代化西方观念 , 融会贯通 , 汇成一家之言 , 方是关键 。”他这里 , 并不是否定借鉴西方 , 而是强调对中国本土文化永葆自信的重要性 ,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以文化自信为根本 , 适当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观念 , 融会贯通 , 汇成一家之言 , 才是关键 。可谓客观深刻 。
三、王国猛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史学养 。这与他出身于古典文学的学术背景很有关系 。自古文、史、哲不分家 。王国猛的小品文 , 内容大多以历史人物与故事为议论对象 , 体现了一种古典情怀、文史笔意 。由此也看到作者的文史修养之广、之博、之深 。他追怀历史、反思人生、探观家国、蠡测社会、建构文化 , 上下五千年 , 纵横八百年 , 风云人物 , 文人士子 , 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一种新颖犀利的理解与阐发 。如曹操 , 按照《三国演义》等书的正统观点 , 是将其视作“托名汉相 , 实为汉贼” , 王国猛认为这实是一种偏见 。他说:“天下已经破碎不堪 , 难以复原的时候 , 最后是姓曹、姓刘、姓孙、姓司马 , 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不取 , 自有别人取 。”能从一种历史发展的大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 , 而不囿于一时一地之局限得失 , 自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