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中 , 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 , 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 , 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 , 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 , 其起源甚早 , 而且复杂多变 。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 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朝处于宰相制度的调整期 , 正副宰相同设 , 多相并行 , 编制也不固定 。很明显 , “多相并行”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 。北宋前期 , 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 , 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 , 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宋太宗后 , 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但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 , 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因此 , 在宋朝 , 在文武百官心目里 , 宰相之职近于鸡肋 , 食之无味且有些危险 , 弃之却心有不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包拯是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 。宋景祐四年(1037年) , 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 , 后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 , 又改监察御史 。包拯曾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 , 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 , 朝野为之震动 。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 , 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 。他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 , 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 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宋嘉祐六年(1061年) , 他官至枢密副使 , 次年五月病逝 , “京师吏民 , 莫不感伤” , 叹息之声 , 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辽宋夏金|历史冷知识,包拯一生未当宰相,最高职务枢密院的副长官】很显然 , 包拯担任过的最高行政职务是枢密副使 , 也就是枢密院的副长官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 , 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所以 , 枢密使与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合称“宰执” 。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岳飞等都曾担任枢密副使 。因此 , 虽然包拯没有担任过宰相职务 , 但其担任的枢密副使也可称为副宰相级别的官职 , 被后人称为“包相爷”也不算太错 。
推荐阅读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庐山历史上的今天 - 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