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蹭听了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又一次认识到自己学渣渣的属性,人笨真的要多读书啊,于是和同学组了个读书小队,每天看一点点,记录一点点,分享一点点,希望能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用量变引起质变,武装自己的头脑,也为两年半后的毕业论文做知识储备。
整理了学院推荐的书单,决定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读起(轻阅读编写组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03),因为我看书向来是过目即忘的,所以想从别人总结的经验中学点小技巧,看看是否能多记住一点点,进而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花了好几个小时看完(书名和[美]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写的那本书一样,但不知道内容是否一样,后续我再看看另一本)。书内容不少,概括了读书的层次和方法等,前几章内容还不错,但后几章太多废话,而且书的大纲排布感觉有点混乱,尤其最后一章,在哪里通过什么渠道买书等等,感觉有凑数字的嫌疑,和本书主题没有太大关系,但本着有始有终的原则,我还是看完了,并将个人觉得重要的内容按章节摘录下来并适当简化,且适当调整了后面几个章节的内容(个人觉得这本书精华部分都在这了,O(∩_∩)O哈哈~),各位感兴趣的就看看吧。
一、读书的“3W1H(Why, What, Where, How)”
1、Why:为什么要阅读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得前人的思想精粹。书籍是前人加工后的产物,通过书籍获得知识,既是捷径,也能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宽阔。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则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阅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隐性资产”。
2、What:读什么书
台湾学者郝明义在《越读者》中将书比喻为食物。
第一类书如同主食,包括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其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类书如同美食,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满足思想需求。
第三类书如同蔬菜、水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即工具书。
第四类书如同甜点、零食,用于娱乐、消遣,满足休闲需求。
如何选择以上四类书籍?
l按时、足量摄入“主食”--挑选自己熟悉、习惯的固然好,但敢于尝试不同领域的书籍更好。
l不时享用“美食”--并不强调饱足感,不重“量”而重“质”,需要有特色且精致,尽量多阅读“美食”书籍,而不要让“零食”填满自己的思想。
l善用“果疏”工具书。
l控制“甜点、零食”的摄入--一些网络小说和娱乐性图书,包括一部分畅销书都属于此列,可偶尔阅读,但不可太过。
3、Where:阅读的场所
处处皆可是读书的场所,看个人实际情况和喜好。
4、How:如何阅读一本书
l 首先,明确目的,确定目标有助于阅读的顺利前行。
l 其次,选择合适的书进行阅读。合适的书需要切合阅读的目的。
l 再次,选定阅读场所。
l 最后,以合适的方法开始阅读,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阅读的层次--深处种菱浅种稻
1、艾德勒: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美国学者、教育家艾德勒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和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l 基础阅读:认识文字并了解文字的意思。
l 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明白“整本书主要讲什么”“书的结构如何”“各章重点讲什么”,并能根据所了解的内容对书进行归类。
l 分析阅读:即全盘阅读、完整阅读,对全书有更精准的把握,复述全书各部分的大意及重要细节,将一本书的内容完全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
l 主题阅读:最高层次的阅读方式,阅读多本谈到同一主题的图书,提炼出一个关于这一主题的全新论断。
推荐阅读
- 深度阅读,慧眼识金,找到宝藏
- 品书香,青岛63中举办首届“虎山文坛”名著阅读竞赛
- 十年阅读精选出来的 7 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 14个城市空间的阅读指南
- 高新区金城社区“移动图书馆”:指尖阅读成为“书香金城”新风尚
- 遂平一小开展课外阅读检测活动
- 读《我的名字不叫“等”》,感悟作者的阅读、收藏趣味
- 用力过度反被形式拘泥,《李美真》的问题是什么?
- 徐志摩失事后 鲁迅做了这样一件事
- 大量阅读语文成绩就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