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社论|治疗“心”病的行业 也该治一治了

新华社日前报道 , 近年来 ,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 网络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很大 。 但调查发现 , 网络上心理健康咨询、亲密关系修复、陪伴倾诉倾听等都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商机 , 服务质量却存在不少问题:比如 , 一些平台上有偿心理咨询、诊治从业者没有资质 , 一些平台打着陪伴倾听、哄睡叫醒等幌子提供“软色情”“擦边球”服务 , 还有些平台上相关服务纯属坑钱套路 , 毫无效果甚至有害 , 消费者被侵害后维权困难 。
事实上 , 不只是网络有偿心理咨询等存在乱象 , 线下的各种心理咨询机构也往往习惯地为消费者挖“坑” 。 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询价格 , 普遍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和从业经历等 , 实行阶梯定价 , 每小时800到4000元不等 。 参照我国人均收入 , 这样的价格对从业者来说具有一定诱惑力 。
于是 , 一方面 , 在正规心理医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 一些不专业、不规范、只接受过短平快培训的“心理医生”涌入了这一市场 。
央视曾在一档节目中指出过心理咨询行业的混乱局面 , 如心理咨询师证件造假、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甚至占用咨询时长向来访者兜售培训课程、未经同意擅自录音并威胁来访者等等 。
《新周刊》曾经推出了一篇调查报道 , 标题就叫《看完心理医生后 , 我终于倾家荡产了》 。 报道里写到 , 许先生和李女士在将近四年间的心理咨询中 , 一共被恶意收费40万元 。 其间 , 多次遭到心理医生恶意拖延时长 。 最长的一次 , 李女士连续接受了5小时的心理咨询 , 一直咨询到晚上 , 心理医生还是不让她走 。 许先生和李女士向医生提出退还剩余257分钟的费用 , 结果却遭到对方威胁:“如果把这件事捅出去 , 我就把所有的录音全部公开 。 ”
这是拯救心理求助者的医生 , 还是将人推向悬崖边的恶魔?
心理咨询行业之所以鱼龙混杂 , 与准入机制以及监管机制不到位有关 。 心理咨询与生理医学诊断一样 , 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规则 , 有一套严格的上岗标准与定期考核制度 。 但是 , 心理咨询尤其是私人心理咨询领域 , 在国内发展历史不长 , 缺乏一个有效的培训与监管机制 , 基本上是粗放式管理 。
一些人为了提高名头 , 便参加各种名目的“心理辅导专业培训” , 或者给自己贴上“师从××专家”的标签 , 但这些“成绩”有多少含金量 , 并没有一个量化标准 , 至于不了解行情的咨询者更容易被忽悠 。
业内人士表示 ,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 必须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学习、自我体验与实践督导培训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培训项目组负责人更是指出 , 正常来讲 , 要培养一个全面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从业者 , 要有7-10年的从业时间 。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 , “当前 , 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 所以 , 当务之急是 , 一方面 , 要加大对正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培养力度 , 有效弥补缺口;另一方面 , 对线上或线下的“草台班子”“南郭先生”要坚决说“不” , 加大处罚 , 抬高其违规违法成本 。
【晶报社论|治疗“心”病的行业 也该治一治了】最后 , 我们还想说的是 , 心理咨询是与人的心灵对话 , 作为一个医治他人“心”病的人 , 首先要有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性格 , 要有对他人的同理心、共情能力 。 就心理疾病而言 , 没有哪一种药物能够代替慈悲与爱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