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亲子沟通的高手(6)?| 孩子的「安全感」,从哪来?

绝大多数的亲子问题 , 都是从糟糕的沟通开始;
我计划把《如何成为亲子沟通的高手?》做成一个系列 , 预估20篇左右(本篇为第6篇);
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关注我 , 如果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 也请顺手分享给她 。
谢谢 。
如何成为亲子沟通的高手(6)?| 孩子的「安全感」,从哪来?文章插图
上篇我们有两个疑问没有解决:

  1. 当孩子向你寻求「过度关注」时 , 可能是前期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
  2. 当你看到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宁愿去做“小三”后 , 也可能是她一直在苦苦追寻安全感 , 而刚好 , 这个大叔能给她 。
那孩子的「安全感」 , 到底要从哪里来?
这是本篇需要替你解决的问题 。
1在幼儿园开学时 , 你100%会看到两种孩子:
第一种:每次妈妈送到幼儿园门口 , 即将分别时会大哭 , 希望妈妈不要走 , 但几天 , 最多不超过2周 , 就没问题了 , 分别时就能和妈妈开心的说再见了;
第二种:孩子是怎么也好不了 , 甚至一学期下来 , 上学还是个老大难问题 。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得焦虑不安 , 而有的孩子却能快速适应新环境?
在公园里 , 你也会100%看到两种孩子:
第一种:进门的那一刻 , “哇 , 公园好漂亮” , 然后往里面冲 , 去探索这个新的世界 , 但过了一定的时间 , 就会回头看看爸妈 , 或是又跑回妈妈身边腻歪一会儿 , 妈妈像个“充电站” , 这腻歪的一会儿 , 就是一个充电的过程 , 充满了 , 就再次出发;
第二种:即使像第一种孩子一样 , 同样是好奇心爆棚 , 但还是无法离开父母半步 , 顶多就是实在忍不住好奇 , 死命的拉着妈妈往深处走 。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离妈妈那么远 , 而有的孩子却不行?
其实 , 幼儿园里第一种孩子和在公园里的第一种 , 基本是同一类孩子 , 而幼儿园的第二种和公园的第二种也基本是重合的孩子 。
这两种孩子内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除了性格有一定的影响外 , 最大的内心区别就是:
和妈妈的「依附关系」强度不同(不一定非得是妈妈) 。
第一种孩子建立的依附关系比较强 , 而第二种比较弱 。
那「依附关系」是怎么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的?
2依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 , 但它的确存在 。
这是亲子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爱的关系” , 如果说宝宝在妈妈肚子里 , 与妈妈产生关系是用「脐带连接」的 , 那当孩子出生后:
与妈妈的关系就从剪断的「脐带关系」变为「依附关系」;
一个看的到 , 一个看不到 , 但对孩子来说 , 同等重要 。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 , 这种依附关系就从生理上的照顾 , 逐渐变成了情感上的照顾 。
这正是我们的盲点:
我们都知道生理上的照顾 , 知道孩子需要奶水 , 但因为情感看不见 , 所以很多人忘记了我们是情感动物 , 这种情感上的照顾也同等重要 。
而这种情感上的照顾 , 这种还不能自我照料 , 需要父母从生理、心理照顾的依附关系 , 直接就转化为了孩子的安全感 , 即:
从小生理、心理被照顾得很好的孩子 , 安全感就强;
反之 , 就越弱 。
那安全感是怎么影响孩子的外在行为的?
为什么安全感好的孩子 , 上幼儿园时分离焦虑的时间就短 , 在公园里就能离开父母身边很久而专心玩自己的?
也就是说 , 为什么安全感好的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而安全感的差的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3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 , 你在他那里就慢慢会分离出两种形象:
一种是:现实中的父母;
一种是:他内心中的父母 。
现实中的你 , 就是在他眼前的你 , 耐心细致的照顾 , 会让他有安全感 , 爸妈之所以如此对我好 , 是因为我值得被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