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聪明的人( 二 )


■方法特别简单:
当你做好一件事时,并不将之归于你的聪明,而是将之归于你的努力!
概括地讲就是:
1、智商基本来自遗传
2、成长环境非常重要
3、但你也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去成为更聪明的人!
现在,拥有认知心理学硕士背景的博智教育来向你介绍两种心态:【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功?
1978年,为了搞清这一点,心理学家Dweck开始跟踪调查小朋友。
她给一群小朋友提供了难度不同的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随着智力拼图的难度逐级提升,一部分小朋友表示:“我越来越困惑了”、“我的记性一直不好。”、“一点也不好玩了。”最后,他们表示:“我放弃了。”
放弃之后,他们讨论起了别的话题,比如——“我想在这周末的才艺展示上扮演秀兰邓波儿。”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这部分小朋友开始齐刷刷地假装自己一开始就没有努力答题。其中有个小男孩,虽然已被多次告知他的答案——棕色,是错误的,但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地选择这个答案,振振有词道:“巧克力蛋糕,巧克力蛋糕。”有些孩子直接把拼图扔到地上。
但是,成功了的小朋友们的态度,则让Dweck钦佩不已。
Dweck知道,如果换她自己拼不出来拼图,她会努力隐藏沮丧和愤怒。所以在实验开始前,她以为成功的孩子们会采取一样的态度。
但是,成功的孩子不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还非常喜欢失败。解不出题时,他们并没有自我责备,而是表示:“我喜欢接受挑战。”、“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所以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Dweck总结道:
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假如你失败了,就说明你不聪明。”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一旦失败了,往往就会觉得自己弱爆了、蠢极了、记性不好,因此很难觉得游戏好玩。Dweck将这种想法——即,“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这类人甚至会觉得,世间万事,都是为了测试你的能力。
成功的孩子们则持有相反的观念:接受挑战是有趣的,通过挑战,我们可以“成长”。Dweck将其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智力拼图越难,这类孩子就越兴奋——因为从简单的题目里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难题则可以让他们发展新的技能。
【成功组】里,有个七年级的孩子甚至解释:
“智力这东西需要你自己去锻炼…而不是静坐着就能开发的…我喜欢举手汇报答案,这样,我的错误就会被纠正过来。”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往往觉得,“成功”意味着要证明自己有多棒,因此“努力”是很丢脸的——假如你冥思苦想、不断提问,说明你不够优秀。所以这些人习惯不断重复自己一上来就能做好的事情。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会觉得,成功来源于成长,而且,只有通过努力你才会成长——当他们已经将某件事做得很好时,就会开始寻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博智教育注:这并不是说你得在钢琴弹得特别好时丢下钢琴跑去搞数学——而是说,当你达到钢琴十级时,你并不满足于重复钢琴十级的曲目,而是去练习更难的,即使高难度的曲子会让你倍感挫折)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在一帆风顺时觉得自己很聪明,而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在为某件事苦苦挣扎、并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刹那觉得自己很聪明。
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前者会埋怨整个世界,而后者会想着改变自己。
前者会害怕努力尝试、很容易在遇到困境时觉得自己是loser,而后者永远不会惧怕尝试。
后来,Dweck更是发现,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各个领域里。
在择偶选择上,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寻找那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伴侣,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更愿意寻找比不上他们、让他们觉得更自在的伴侣。而一旦伴侣间的关系出了问题,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想找到问题之所在,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认定“这一定是因为我们不合适,我要是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就好了”。
商业领域,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CEO会不断地寻找新的产品、并不断地寻找优化的方法,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CEO就会缩减研发经费,然后希望从旧有的成功产品中挤出新的利润。
不过,Dweck还发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当学生表现得很好时,不夸奖他们聪明、而是夸奖他们的努力尝试,诸如此类的做法,可以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改造”成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此文对话内容引援自:@青蛙@佘炤灼@飞花落雪@姜元昊@傅一一@采铜@吴泽泳@顾鹏@王sign@fndt@程御迦@郑磊@黄鹤@马力等人相关答案,如有误解之处,烦请原作者指正。
人与人之间的谈论很多时候很像在玩抽积木的游戏,最开始被抽走的总是无关紧要的片段,参与者之间还保持着彬彬有礼的态度,小心翼翼地避开对方造成的雷区,礼貌地把握着抽取的力度,平衡着各自的行为;但是从某一刻开始,一个无法平衡的状态会慢慢浮现,这时候一点点小小的举动,都会引爆极其剧烈的影响。
现在,在酒吧的我们这群人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当初开办这家智乎酒吧的契机比较有意思,我们几个朋友原本就喜欢聚在一起抽烟喝酒谈人生。有一天N开始感慨:既然我们的人生有一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讨论人生,为什么不集资建立一个专属思考者的空间,盈利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我们有个可以畅谈交流的地方。我们所有人当场纷纷表示赞同,并且在开酒吧还是开咖啡厅上一致赞成前者,毕竟喝着咖啡谈人生容易理智过头,就好像我们之前偶尔会揪着一个谁都明白概念定义半天,这样的定义出来的人生未免太过乏味了。
酒吧开起来以后,这样的谈话陆陆续续进行了很多场,气氛往往是比较融洽的,我们谈天说地谈笑风生,相互欣赏着对方关于“人生”的不同见解。可能毕竟关于人生这种事情,没有个准确答案,怎么聊都很难起什么冲突。
请原谅我如此繁琐地交代这个问题的背景,因为我实在是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来向您说明我们之间原本是没有任何原则性冲突的,甚至可以说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是比较一致的。而且,我可以向您保证,我的朋友为人都非常正派,不至于片面到只认为自己观点正确而攻击别人的观点。而这些原则,对于客观看待接下去的事件非常重要。
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天,有一位顾客在酒吧的台面上刻了一个横着的“聪”字。
“我去,前一阵刚讨论“早”是不是鲁迅刻的,这会就鲁迅再世么?”,N说:“这次倒是不告诫自己不要迟到了,而是要告诫自己以后放聪明点么?”
“哈哈,这个话题好,我们成天聊人生的意义太无趣了,索性今天就聊聊怎么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吧。”,我说道:“我来做会议总结。”
众人对于今天换口味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舌战三十回合。
“恕我愚钝,自察尚无资格回答此类问题,”C最先开口,谦虚地说道:“要是让先贤看到我在此谈论聪慧岂不是让他们笑话了。”
C说完,在座的众人第一次陷入了沉默。
这确实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讨好的问题,也是聪明人为了避嫌会极力避免回答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回避这样的问题,就违背了我们当初建立智乎酒吧的初衷,我们原本不就是希望通过坦诚的毫无做作的交谈来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自的发展,增加思考的不同角度,同时也节省了一些思考时间”N说道。
“这样,我们要先给问题下个定义才吧,这样讨论起来也好有个前提依据。”W说道:“‘聪明’就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等),解决尽可能多,尽可能麻烦的问题。”W占领完定义的制高点后扫视一圈发现没有异议后,接着说:“定义完“聪明”,我们再讨论成为聪明人的方法就简单了。我认为要变聪明就是:在你做任何一个决策之前,请先确立一个“明确”,咳咳,注意是“明确”的目标,然后反复思量,反复思量,看看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W说完以后,气氛逐渐活跃了起来。
“是的,每一个模糊目标都应该具体成事情。而每一个具体的追求,你都应该反思一下背后的需求是什么,适当灵活调整。”S接着说道:“这样才是一个聪明人的做法。”
“不不不,我不赞成W的说法,‘明确目标,然后寻找最简单的方法’有三大问题:1、你怎么知道你的目标是对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时是矛盾的,你怎么防止自己的短视?2、干扰因素。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大量干扰因素。“蝴蝶效应”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林彪往苏联逃的时候,哪里会想到飞机失事?肯尼迪风光无限时,哪里会想到暗杀?3、方法和环境是复杂的。当我们面临许多方法时,这些方法不是简单的对或者错,捷径或者弯路。它们只是很多对应着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收益、不同的成本的方法。光搜集、分析信息就是一项大工程了。”J先生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沉思了一会接着结论道:“所以,吴先生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面对短期的、简单的(这里的简单是simple而不是easy)、独立的问题时才有效。然而,这世上几乎没有任何问题是短期的、简单的、独立的。”
“是啊,W又是在给鸡汤了,如果人们知道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谁还会去选择费时费力的方法啊,换句话说懂得这么做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聪明人了,还需要学习怎么变聪明么?”X不由地开始取笑W了:“我看呐,要实现W的方式,首先得学会增加自己的信息量,然后再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最优解。”“如何增加自己的信息量才是变聪明的方法所在。”
F接着说道:“认可X的观点,我虽然承认方法论很重要,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信息可以获得。所以我以为:成为一个聪明的人,需要做到如下三点:1、就是W提到的方法论。虽然信息的获取是很难的,但至少让我们知道信息的重要性。而且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有如此容易获得信息、知识、技术的手段。2、培养快速的经验总结能力。从以前的经验中总结、规划最优的方案。3、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我总结了第一阶段的讨论,说道:“因为人的历史局限性,想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最优解,就需要最大化地去获取经验数据,依据经验总结,独立思考判断,来选择当下的最佳方案。”
“那么接下去我们就讨论,如何可以最大化获取经验数据,或者提高自己的思考力与判断力。”
Y抢先说道:“在过去近8年的时间里面,我都一直试图帮助我身边的朋友去找寻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加以引导。当然,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聪明人的有三个共同点:
1.他们很努力。
2.他们很早就有目标且一直都很努力。
3.他们很早就有目标且喜欢这个目标并且一直都朝着这个目标很努力。
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聪明人。只是有些人找到了他们聪明的地方,有些人没找到而已。
所以,你想要成为一个聪明人。经过统计,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不同的东西”,做不同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某一件事情上面,有着比别人更高的天赋,然后成为这个聪明人之一。”
FNDT接着说道:“就好像求职,它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在不确定一份工作是不是你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之前,多尝试尝试各种选择不失为更“聪明”的做法。”
G想了一下补充说:“除了自己多去尝试外,其实还可以跟比自己聪明的人混在一起,向他们学习。”
“Y的说法太高大上了,其实G的说法反过来也成立的,我师傅就教我的做法就比较简单了:多跟笨人呆在一起!”Sign说道,“跟笨人呆在一起久了,你就会因为缺乏可展示的学识而自省,从而去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另外,如果有些你认为的笨人做出了让你惊叹的事情,那么你就更有动力鞭策自己学习了。”
我整理了第二阶段的讨论,道:“人们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最大化获取经验数据,通过跟高手学习或者激励自我修养的提升来提高自己的思考力与判断力。所以,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就要多尝试,多学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听万席话。”
“这个结论还真是一点都不鸡血啊”W说道。
众人一时又陷入沉没之中。
“我们换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实“聪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旁人聪明是聪明,比昨天的自己聪明其实也是聪明啊。我想第一阶段的谈论更多是跟旁人相比,而第二阶段的讨论主要是跟自己相比。”
“顺着这个思路看,我们通过尝试、学习获得的经验值可以让我们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但是如果旁人比我们尝试更多,学习更多,那么我们不是变得聪明,而是相对变笨了。”
“所以会产生两条道路,一是我们一心一意地沿着不断改进自身的道路,无论旁人怎么便聪明,我们固守着自己的步伐前进;其二是我们根据别人的行动,来努力成为比他们更加聪明的人。”
“对于前一种人,往往会因为一时偏离了旁人关于’聪明’的定义而显得’笨拙’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