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情使你意识到「思维的局限性」( 三 )


这种思维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不同的站位,不同的视角。站在创造者的视角呢,和站在消费者的视角,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
王者荣耀的游戏策划,是不准自家儿子打王者的。



因为作为游戏设计者,他们非常清楚怎么让人沉迷游戏,毕竟百万玩家的数据和群众的偏好,都被大数据给算的明明白白的,他们懂得在什么节点该给予什么强度的奖励,什么样的头衔能满足人们想要拥有与炫耀的虚荣心。
新玩家首冲送礼包啊,签到满xx天抽奖送炫酷皮肤……站在消费者视角来看,这些花里胡哨的福利和奖品的诱惑性极强,让人无法抗拒。
但真正参与过其中的人,对这些东西是完全无感的。也就是站在游戏创造者的视角看,游戏根本就没什么好玩的。
他们很清楚: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无不是为了让玩家沉迷后往游戏里氪金而设计的。
那些炫酷的皮肤和特效,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行行诱共鸣人深陷其中的代码而已。
所以当你想戒掉游戏时,支你一个骚操作:那就玩深,玩透,不玩到星耀不准停。
当你摸清楚游戏的规则与机制,也正是游戏失去吸引力的时候。因为此刻它对于你来说已经不再「未知」了,一切神秘感和不确定性都荡然无存。

【有哪些事情使你意识到「思维的局限性」】再拿我来说吧……虽然赏剧方面是挺白痴的,但好歹也是写过几十万字的人,我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是远超于常人的。
各种软文、干货、鸡汤、故事……作者的究竟是真情实感流露,还是有意而为之,是想煽动情绪,还是真诚共鸣,我都能从他的行文间感知出一二。
所以,我也不会轻易被网上的一些风言风语所煽动,因为我始终保持着「创造者视角」的敏感度。
我不会单纯的被文字本身所诱导,而是会去仔细观察这段文字带给人的情感波动,以及作者究竟是怎么设计,从而诱导别人产生这种波动的。
我想,这可以称为一种「祛魅,剖值」。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1.有一次寒假前,和学计算机的基友聊天。他说自己买了一百块的肉鸡,我问他是要带回家吃吗?从此我深刻理解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2.我们小县城交通秩序很混乱,不少道路很窄,汽车电瓶车混杂。有一次我骑电瓶车,经过十字路口要直行,然而由于十字路口信号灯是不对右拐进行限制的,因此右拐的汽车一直拦住我的道路。我当时心里那个气呀,这些开车的司机真是没素质,太讨厌了。没过几天,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小县城里骑电瓶车的横冲直撞,都不顾及车的,太没素质了!从此我深刻理解了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3.大学时候有段时间肠胃不好,吃肉类的食物总不太消化,所以我总吃蔬菜。有次和一些人出去聚餐,吃饭的时候我在想,若是待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吃肉只吃菜,我是开个玩笑说自己考上佛学院了呢,还是把自己得病的事告诉大家呢?事实证明我想多了。整顿饭吃下来,没人注意到我吃了啥、爱吃啥,或许发现了但没兴趣进一步了解。后来想想,我也同样不关心桌上其他人的情况呀!从此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只是nobody,许多我自以为重要或尴尬的事,别人完全不关心。想通了这一点,我的生活轻松了很多。4.大学毕业后,我们几个好友建了个微信群。那时刚开始读研不久,想买台单反,月钱又不够。我跑到群里吐了吐苦水,不一会儿手机震了几下,支付宝就收到了几笔转账,都是他们牙缝里攒的月钱。有一年我们几个回学校聚会。吃饭的时候他们主动避开有辣味的菜,吃完饭的娱乐活动也直接划掉了ktv的选项,只是因为他们记得我不吃辣,不喜欢ktv。从此我深刻意识到,即便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我是nobody,总有几个人会把我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里。■曾经在面包店打过工,帮忙卖现烤的面包蛋糕。很多家长会带着小孩子来买面包,然后问小孩想吃哪种。当小孩说想吃面包,家长会说:面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小孩说想吃蛋糕,他们的家长却说:蛋糕不好吃,吃面包好不好?这时候小孩是什么反应呢?他们只是撅着嘴巴接受了。


(原答案是泡芙和土司,但有的读者会对食品健康的问题有异议,那好吧,至少面包和蛋糕是等级的)小孩子为什么不反抗?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表达不满,而3岁到11岁还处在对父母的崇拜期,他们会对父母说的话“深信不疑”或者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不否认父母相对年幼的孩子的确更有经验,很多情况下他们也是对的(比如安全,卫生,健康方面),但多少父母这种权威的,不容辩驳的态度不曾随着孩子的成长改变过?当孩子慢慢长大,有自己的意见时,家长往往用“都是为你好”“不听我们的话你会后悔的”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恋人用“我这么爱你,所以你应该……”来要求自己的恋人。爱成了控制的手段。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强烈推荐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伟玲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了自己喜欢吃的。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伟玲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我看到的这些小孩,可能他们长大之后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潜意识里他们会认为:反正我说什么都是错的,你们来选好了!所以等到了高考生之后报志愿的时候,有很多人从未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也没有弄清自己有怎样的特长、潜能、爱好、发展方向便选择了报考专业,有些孩子的志愿甚至由父母来代替。这样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特别容易迷茫。我们看到了一棵树的果实,却不知道这棵树的根有那么深。我们都曾经被父母家长的思维控制过十几年: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女孩子过了二十五就不值钱了;一定要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古时候十六七岁就结婚了,你怎么不十六七岁结婚啊?因为那是古代人的思维。同样,你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多元的时代,不要再被老一代封建的思维给绑架了。父辈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改变,但你要明白,你不是父母生命的续集,你只是你自己,你的灵魂与父母不一样。父母很爱我们,但不代表他们能控制我们。过来人的话只能作为参考,决定权还是在你手里。书里还有句话我印象很深: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因为独立是源自生命的冲动。勇敢点,就算选错了也没关系,成长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你不可能借着别人的经验飞上自己的天空。十几二十年前那个在面包店面前徘徊的孩子是你,是我,也是他。————————————————分割线————————————————--拓展一下上文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不仅仅是父母长辈,也是我们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犯的错误。在听过一句话感觉很有道理:“不做动机揣测,少做价值判断“什么意思?我举些例子——动机揣测:"答主是为了装逼""秀恩爱死得快"“这种人只是为了做广告而已”即通过语言行为评判他人的动机,不看原因只看结果。我们做一件事动机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有时候连自己都说不清。你说我动机不纯,我该怎么辩驳?价值判断:“男人/女人就应该……”“为富不仁”更直白地说,就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往往会作出好与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所以被称之为价值判断(来自百度)。不要被别人的思维局限,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局限别人。
■高中的时候在学校外边租房子住,同住的有位高三复读的大哥。某天,谈到了他一位补习班哥们,经常在白天上课时间或晚自习去学校外边上网。我问大哥:“他从哪出去的”?大哥说:“大门口直接走出去呗”。我很惊讶,又问大哥道:“他不怕门卫啊,要是门卫拦怎么办”?大哥微笑着说:“拦就退回去呗,不拦就走出去”。重要的是,那哥们不会因为某次的结果影响下一次的行动。茅塞顿开!至今很多年过去了,当我遇到事情尤其是要和人接触的时候,经常会想起这件事。不要假想,去做,去试错。有些事情,错了也没成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