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五 )
2.区分「经验」和「规律」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通过艰难困苦,最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现在不是;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开发的那个产品服务,已经过时…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做「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这点我们之前的课已经讲过很多次,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具体怎么得到呢?
我们需要先归纳,后推演: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做归纳法;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比如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呢?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的置于危险的境地,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很悲剧了...
3.区分「优质」和「劣质」了解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能分辨经验与规律,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知识量实在太多了,根本学不过来,面对海量的图书,和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被他们群体围攻,你感到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学习,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进而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怎么办?
信息过载,真的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吗?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就好像是说吃不下东西,是因为太饿了...
那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因为你的知识量,还不足够拥有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
在同一个领域内,图书也许有成千上万,但是真正好的书就那么几本,就像你看电影,全世界有几百万部电影,你不会觉得信息过载的,因为好电影翻来覆去就那么多,你打开电影库,找了半天,发现没什么电影可以看...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要学什么,所以看上去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而一旦能分辨优劣了,你会发现好内容太少了!
那如何获得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是差的了,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难忍受难看的设计了。
那好的东西在哪呢?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里的内容,那就先去找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经典书去阅读,可以按各类图书榜单的排名里去挑选,也可以找行业内的牛人去推荐,这样找到的书你会发现来来回回说的就是那几本,这些就是好书。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议先从经典入门级的书开始读,这个有助于帮助你快速掌握这个新领域内的基础概念,对后期的学习帮助很大。
看完这些书后,再去看同行业的其他书,你突然发现,这时候你只需要看目录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阅读了。
☆第二步:放入知识ok,打开大脑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把知识放入大脑了。那么知识从哪里来呢?两个途径:
1.自我学习循环经验不能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别人成功了,同样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博学习圈。
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经验,对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验证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出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那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2.向巨人学习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的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体会,有自我的案例作证,但是效率太低。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验都自己经历一遍。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99%的问题,前人们基本都已遇到过,并且已经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本图书,你只需要拿来学习即可。
可是,那么多的知识记不住啊!脑容量有限啊!
等到要用的时候,一个都想不起来,怎么办?
上次这个概念我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到底是在哪本书呢?
翻箱倒柜找笔记本…
啊,笔记本找不到了….
囧~
用百度、谷歌、吗?
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还掺杂着广告….
你可能会想,如果我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就好了,每看过的一本书,一条知识,写的一篇笔记,都能被整齐的分门别类,永久储存,还能有一键搜索功能,等需要的时候,还能有个图书管理员帮我找到需要的那条知识,那该多好?
对,今天就是要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图书馆!那具体怎么建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理想中的图书馆应该有哪些特性?
1.存书/取阅要方便
图书馆得有很详细的图书分类,当我有一本新书,就可以把他归类存放;当我想起要找它的时候,也能方便查找和取阅。
2.查书要方便
当图书太多的时候,只是把图书归类已经不够了,比如我记得曾经看到一句话,但是不记得这句话是出现在哪本书上了,那我就需要用到检索功能,能通过一句话,就找到这本书。
3.书要可以做笔记
看书的时候,会迸发出很多的灵感,如果拿笔记本记录,后期容易对不上号,笔记本的管理又是一个大工程,如果能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把重点的部分直接划线划出来,把想到的笔记、灵感直接写在书边上,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日后翻阅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4.常用书籍要放在显眼的区域
有些书用的比较多,价值比较高,我需要经常反复的看,就需要设置一个热门榜单区,把这些书都堆在那,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进入图书馆很深的区域查找了。
了解了图书馆的这些特性后,接下来,我们就该根据这些特性,开始定制自己的个人图书馆了。具体怎么做?
如何为大脑建立一个个人图书馆?1.先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首先,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录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很不靠谱,而在这方面计算器是强项,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个能力,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硬盘,来帮助你储存知识。
我推荐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有道云」之类的其他同类产品,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功能都差不多。印象笔记是我用的比较习惯的知识管理工具,我就以它为案例:
“注:印象笔记仅因案例需要而介绍,并非广告
印象笔记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录音…等等一切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就像是你的第二个大脑,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印象笔记还能做像图书馆一样的内容分类,给内容打标签,设置内容间的超链接;有快速检索功能,智能推荐功能;可以手机、电脑、pad多平台同步,随时记录,随意修改,本地存储….简直是知识管理的神器!
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建立我们的个人图书馆啦~
2.把知识分类归档日常收集的这些内容是很零散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看到的内容多而杂,如果不做管理,他们就像在一个空屋子里撒了满满一堆纸,看似很多,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看过的内容了,那怎么办?
必须得给你的「图书馆」做分类,比如商业类、历史文化类、科学技术类、金融投资类等等。和传统图书馆不同,在印象笔记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主题,来自定义设置自己的分类目录,灵活度很高,比如,以下是我的主题分组:
“注:我的知识结构比较侧重于商业领域,因为内容比较多,三层结构不够放,所以,我把商业这个大类再拆分成很多一级目录。
有了这些分组之后,你就可以把日常收集的这些知识点分门别类的放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知识就不会混乱了。
等你某一个类栏目里超过20篇知识点文章,你就可以试着把他们「结构化」..
3.把知识结构化虽然有了分类,我们的知识点看上去已经不是那么杂乱无章了,但是他们之间还是不成体系,我们需要把知识结构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一辆保时捷911Turbo车型,售价约为210万人民币;
你买回家后,还没开几天,就不小心猛烈的撞了一下,车子报废,变成了一堆废铁,现在几乎一文不值,你心疼不已…
可组成他们的原材料并没有变化啊,还是那些铁、玻璃、橡胶什么的...
为什么原来值210万,现在一文不值?
是什么改变了?
是这些原材料之间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了。
同样的要素,组成不同的结构,就会拥有不同的功能,那么这个整体的价值就会大不相同。
我们之所以感觉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知识,但感觉用处不大,就是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间没有结构。
这就像我们买了一堆汽车零件回来,每一个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辆车,根本无法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爱学习的人,比较反对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学习,而更愿意看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本好书,它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学完一本书,就像装配上了一件已经组装好的武器,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了吗?
并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识组装起来,让他们成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零碎内容,变成结构化的知识呢?方式一:根据MECE法则自己拆解、组装:“注:MECE法则,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常被称为「不重叠,不遗漏」。
比如说你想学习一个主题,叫做:中国历史。
那么你就可以按「时间线:夏、商、周、秦…」+「空间线:中原、西域、草原、海洋…」+「主题:人文、商业、军事、后宫那些事等….」进行拆分,再组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组把知识填满,那么在未来,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事件,你都可以从当时的时间、空间、主题等不同角度,从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综合性的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单单对独立事件看热闹式的侃大山,这就是结构化知识的力量。
方式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些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一些经典书籍的目录,一些领域的全局示意图等,都是把这个领域里所有的分类,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给画好了,你直接拿来使用即可。
比如,我在「商业-团队管理」这个主题下的结构是参考《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的:
梳理好结构,我们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内容、脑子里灵光一现的想法,都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这就像把散落的纸张一张张装订成册,再把一本本书归类放好,最终成为你个人的一个图书馆。比如下图,是我在「沟通能力」下的「双向沟通」中收藏、编写的内容:
完成了这一步,你个人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眼前了,你懂什么,不懂什么,还欠缺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有针对性的去学习那些在结构中还比较薄弱的环节,逐步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你再遇到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时,就不再是用点状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用全局的视角来整体分析了...
4.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还记得我们讲的复利效应吗?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的越多越深,知识的增长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所以,光储存知识还不够,需要和它发生一次关系。
推荐阅读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