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上任以来的一系列举措

单霁翔说,国家文物局长刘玉珠一再嘱咐他,不要说故宫的文创产品卖了多少钱,因为别的博物馆压力太大,而他能透露的是,前年故宫文创产品的营业额,是15个亿(人民币)。全年总营收15亿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A股如今有3571家上市公司,故宫文创的15亿人民币年总营收,超过了其中最少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总营收。而这背后的逻辑起点,始于单霁翔永远挂在嘴边的几个字:要给观众/文物尊严。
单霁翔刚到故宫的时候,发现在资料里的故宫,和他所真实感受到的故宫似乎截然不同——
在资料里,这里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收藏中国古代珍贵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宝库;也是全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怎样评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上任以来的一系列举措】但当他真的走进故宫的时候,他发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有70%的地方都竖着“观众止步”的牌子,99%的文物睡在库房;他看到人们沿着故宫的中轴线,跟着导游的小旗往前走,没有一个人能享受一个有尊严的旅程。
人们坐在树坑边上,坐在栏杆上,在广场上排队买票,在闸机前排队安检,在存包处排队存包,去洗手间也要排队许久才能解决生理问题。乱糟糟的广场像个菜市场,观众被简化成了一个一个掏了门票钱进来走马观花的动物,参观的质量毫无保证,参观的过程也便毫无体验可言。
于是,单霁翔上任后的第一项管理革命,核心要义就是得让“观众有尊严”。他们研究出了最合适于故宫的休息座椅,哪怕造价高达3500元,但却能给每一个来故宫的游客提供有尊严的休息。
他们把正门三个门洞全都开放,设了高达32个检票口24个安检,不再给贵宾车队所谓的“礼遇”,却给了普通民众参观时的方便。大数据显示,故宫科学的男女洗手间比例应该是2.6:1,那就改,改完了,单霁翔开玩笑说:欢迎大家来参观我们故宫的洗手间。
在给了观众尊严之后,故宫也给了文物尊严。
单霁翔刚去故宫的时候,故宫收藏的雕塑甚至很多连库房都没有。有着1500年历史,3米多高的北齐菩萨像,几十年一直就在故宫南城墙的墙根底下站着。单霁翔每次走到那,就觉得那菩萨连脸色都不好了。
他第一次去库房的时候,被台阶底下躺着的雕像吓了一跳,还以为地上躺了个人。老员工告诉他,那是周恩来总理特别要求故宫收藏一套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但就是这样珍贵的文物,也就是个躺在台阶底下落灰的待遇。
文物不被呵护,不被修复,不被保护,同样是没有尊严的。那些被蓬头垢面堆在一起的文物同样只是被简化成了一个数字而已,不被展示,便也没有意义。
于是,故宫曾经有过59栋钢房,135栋临时建筑,600人的大食堂,一系列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全都被拆了。老员工几十年没见过的南三所,曾被七栋花房围了一圈,如今花房拆了,在郊区建了养殖中心,时令花卉秋去春回。
更重要的是,这些被拆掉的现代建筑,给展馆腾出了地方,也给游客腾出了地方。无数曾经只是堆在库房里的文物重见天日,被修复,被呵护,重新开始参与展览,再次变得光彩照人。

商业是尊严的底气
但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解决的。
故宫需要钱。
故宫是收支两条线,40块钱的门票,一年大约能有8亿人民币的收入,但这些收入是直接归入“国库”的,从不属于故宫自己。早几年你还能看到每天有运钞车去故宫运“票钱”,实现网上购票后的这几年,故宫自己连钱的“影子”都见也见不到了。
故宫是差额拨款单位,国家每年提供54%的经费,46%靠自己来挣。单霁翔去故宫的第一年,国家给故宫的专项拨款是13.2亿元,去年则是11.2亿元。
除此之外,都要自己挣。
修文物要钱,修建筑要钱,拆建筑、做绿化要钱,3500元一个的座椅要钱,重建的厕所也要钱……
以前的故宫,因为是木质建筑,不能通电,无法照明,很多殿内黑黢黢的,大人小孩老人一窝蜂地往里挤,建筑没有尊严,观众也没有尊严。故宫为了改变这个状况,花了快两年去研究什么样的冷光LED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文物,又实现照明。
所有设了灯的殿内,灯边都要工作人员值守,手动用测光表反复测敏感部位的光线,以保证其不超过安全标准。这一切,不管是研发,还是人力,都要钱。
想要获得尊严,首先要有底气。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无法承载永无止境增长下去的观众,单霁翔和他的同事们在参观的质量,遗产的安全,观众的增长速度之间摸索着可能的平衡,而故宫的商业化,则是一条必由之路。

品牌的尊严:超级IP之旅
早在2010年10月,故宫淘宝就已经上线,开始售卖周边产品。但在一开始,这些周边产品与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无异,价格高昂、质量一般、新意不大。直到2013年,故宫淘宝以颠覆性的“卖萌”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之后,才开启了自己的超级IP之旅。
单霁翔说,过去我们叫文化产品,现在我们知道了,中间必须加两个字,创意。
当然,创意的背后,核心的关键词,同样是“尊重”。
他举了五福五代紫砂茗壶、黑色梅花大凤纹真丝方巾、神骏水果叉等很多例子。在单霁翔的理解中,所谓“创意”,是用故宫的方式,深入地研究人们的生活,再与文化元素和资源进行结合、提炼,最终与人们的生活实现对接,人们才会喜欢。
比如神骏水果叉,就来自于乾隆皇帝大阅图,而由于图中的乾隆皇帝“不好看”,于是只采用了马的形象,水果叉叉在马腹中,又被认为“不符合保护动物的观念”,最后才成了目前的造型。






而创意过程中,对民众生活的尊重,赋予了故宫品牌属于自己的尊严。而对于游客、对于文物的尊重,则是一个超级IP形成的路途上,真正的支撑力量。

2019年2月17日,亚布力论坛。
单霁翔第N次站在了演讲台上,他说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邦哥一位同属文物系统的朋友对我感慨:大概故宫的改革,也算是一场体制内的创业了。
而对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故宫文创的成功,都是一个典型范例,它让人们知道,商业、情怀、责任,这些名词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在市场并未失灵的情况下,恰恰是平等的商业往来,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事、物,都能被一视同仁地给予尊严。
而就行业来说,数据显示,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加,201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1351亿元,占GDP比重3.6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占比突破4%。2017年逼近35000亿元,达到34722亿元,占GDP比重4.20%。
2015年至2017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953亿元、5843亿元和69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5%、18.0%和19.4%。



而对于单霁翔来说,或许他还不知道营收已经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故宫文创,日后会不会有上市的一天。但他却总是在每一次演讲中清楚的告诉人们,故宫举办的6万场教育交流不会停止,且一定会越办越多,越办越好。
|别的不说了,网上一查一堆他的事迹,只想总结一下:他大概是最爱故宫的一任院长,是真的在为故宫想出路,想维护,想未来,想让更多人更长久地看到这座几百年风雨沧桑的城……
故宫不走现代化的亲民之路连维修费用都成问题,在它高高在上的时候,人们只知走在里面感受旧时皇家风范,有谁想过它一直在破败但是没钱维修?有谁想过国家的资助根本供给不了文物的保管?又有谁想过这些让人思绪万千的古物每天都遭遇严重的生存挑战?
单院长想了,所以他帮故宫走上一条可以自保并融合的路,出了周边,商业合作,就必然使故宫落下凡尘,从而引起了非议也是不可避免。可是赚了钱才能对破败损毁部分进行维修;一个专业师傅需要七个月才能修复一件漆器,而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文物何其多;恒温保管珍贵字画雕刻都是钱;升级储藏环境需要四个亿,这些都怎么来的?
对一个博物馆,如何保存和维护简直是生存挑战,如果不想办法维护,那么后世子孙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故宫了。因为之前的宫门紧闭而游客不限流不禁烟不保养,长此以往,故宫只会越来越破败,到时候可能技术发达可以翻新,但是全部翻新的还叫故宫吗?
故宫现在在单院长带领下做的,是把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把情怀收集起来滋养旧日宫墙,让它得以延续和永远矗立,让后代千千万万想来这里怀古的人可以实现梦想,让千百年前的旧事可以找到魂栖之所。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他对故宫,大概就是这种心思~





http://weixin.qq.com/r/JC3J0Y7EsNPPrcqy93g2(二维码自动识别)


■让一个生长在大北京的人,觉得故宫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2019年大年过后的两场雪,让故宫与雪配一脸,大批朋友秀上一张故宫配飘雪的图,分享应景曲目:雪落下的声音。可北京几乎年年有雪啊,为啥从前没有人大规模的感慨过,下雪就要去抢故宫的门票看雪?



尤记得年前,好几个文艺女青年在朋友圈甩出角楼咖啡,才恍然当年因为进驻星巴克被吐槽的故宫,这回自己来了,什么养心咖啡、佛手香茗、三千佳丽奶茶,这回也鲜有人说有辱传统文化了,因为从咖啡门起就是一番和谐共生的景象。



还有“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感觉以前不苟言笑的故宫突然换了个姿态,在身边撒起软萌的娇来,600多岁的年纪都不忘努力的拥抱时代。












而今天,也就是2019年元宵节,故宫又来大动作:94年来首次晚间开放!又来一波故宫刷屏,画风是这样的:









矮油,吃完元宵必须去看看这皇家花灯,这年头,像故宫这样有“背景”还这么努力的,简直太让人喜闻乐见了!
另外,在重新认识故宫这件事儿上,推一个上新,就马上可以去体验,大北京人咋就这么幸福讷!


■作为一个故宫极度爱好者,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经历,一激动,想写个回答,写写我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开始喜欢上故宫的时候,它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状态。那个时候去逛故宫,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一个是午门外长长的买票队伍,一个是刚进去的时候到处都是的野导游,还有无处不锁、无处不关的一道道宫门。
高中的时候,对于故宫,单大大来了。对于我,我碰到一个同样的“神经病”,同样痴迷于故宫的,迄今为止我最合得来的朋友——小明。其实在那个时候,单院长就开始下手了,他的努力,让一些媒体开始报道,一些博主开始转发,但是好像,看到的人还是不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高中毕业,和小明终于可以一起去逛逛故宫了。晚上回来的时候,我哥哥接我们回家,路上跟我们说,当他跟他同事说我们去逛了故宫,他同事说“你妹妹多大岁数了,不会脑子考傻了吧?”。。。。。。
再后来,故宫就火了。火到让我怀疑人生,三天两头看到故宫上热搜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火到连我妈(她曾经跟我说故宫倒贴钱她都不去)都给我发故宫的照片让我去玩。火到我连票都抢不到,似乎一下子故宫从我们小部分人的私有财产,变成了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商品。
这是不是一个好现象呢?在一个星期以前,我都持怀疑态度。现在想来,无非就是害怕物极必反,害怕别人抢走了我的宝贝。关键时刻,还是小明,对我“开导”一番,我的想法改变了。感觉思想通透的第一天,我又去了一趟故宫,第一次登上了午门的城楼,第一次进入了角楼,还特别有幸的看到了于倬云老先生的展览,更坚定了我要继续学古建保护的决心。其实评价一个人的做法对不对,我还远没有资格。不过,就我看到的事实来说,午门不用排队了,野导游没有了,80%的开放面积让我一遍遍刷新对故宫的看法。它真的变了,像一个600岁的老者,既德高望重,又在慈祥的和我们讲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