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_原题是: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朱俊敏 康正奎
第834期
宣城市宁国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 , 其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96% , 是继回、满之后人口较多的第三个少数民族 。 云梯乡畲民自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陆续从浙江、福建等地迁徙集聚至宁国东部云梯等地以来 , 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 新中国成立前 , 畲民们生活十分艰难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 畲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 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 , 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他们在云梯这方热土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
三、畲族?乡成立后的云梯
云梯畲族乡的成立:虽然离开原居住地已很多年 , 但在云梯生活的畲民后代们仍有着强烈的本民族文化认同感 。 这些“山哈”们仍讲本民族语言 , 保持着住居山腰、山脚的习俗 , 相对集中 , 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 大多数男女青年在婚姻问题上也都是尽量找一个有共同语言和生活习俗的“自己人”结为伴侣 , 因而保留着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的全部特征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云梯畲民在闽、浙等地先行实现民族自治畲民影响下 , 多次向国家和省民委提出民族认同和民族自治的诉求 。 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 , 认真调查、核实云梯实际情况 , 研究在云梯成立民族乡、实施民族自治的可行性 。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 成立云梯畲族乡的条件基本成熟 。 1992年11月 , 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 宁国县云梯畲族乡成立 , 畲民们长久以来的夙愿终于成为现实 。 根据国家有关民族政策规定 , 民族自治地区必须由本民族人员担任政府主要负责人 。 畲民钟汤荣同志当选为云梯畲族乡第一任乡长 。 自此 , 云梯畲民和汉民族兄弟一道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二十多年来 , 在宁国市(县)委、政府的号召下 , 云梯畲族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畲汉人民持之以恒、守望相助 , 努力改变着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 这种畲汉一家亲的良好局面得到了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认同与肯定 。 1994年、2005年、2009年、2013年 , 云梯畲族乡政府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称号 , 受到国务院表彰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初期 , 以云梯乡缫丝厂为代表的一批中小乡镇企业兴起 , 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 使一大批群众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
云梯畲族乡成立后 , 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实事求是 , 因地制宜 , 解放思想 , 锐意进取 , 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 , 在努力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 , 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 , 在西天目这片穷乡僻壤中 , 创造出了骄人业绩 。
他们在浙江等先期发展乡镇企业地区的影响下 , 兴办了农具修理、制鞋、服装和木材加工等企业 。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 , 云梯也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 , 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 到九十年代初期 , 全乡已有乡镇企业12家 , 企业总收入200余万元 , 从业人员300多人 。 其中九十年代初创立的云梯早竹市场是宁国最早的早竹市场 , 发展到2000年 , 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 被宁国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产品销售大户”称号 。 1995年 , 云梯创办了“宁国畲乡石材工艺装饰厂” , 2004年 , 又与浙江安吉外贸企业合作 , 创办了“宁国畲族荣华竹木加工厂” , 其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地 , 2011年销售收入300万元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与世界经济接轨 , 90年代中后期 , 云梯乡镇企业先后实行改制 。 改制后 , 宁国畲乡美波铝业有限公司和宁国新兴纺织原料制造厂(原宁国市畲族缫丝厂)快速发展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2010年 , 宁国畲乡美波铝业有限公司实现工业产值8000多万元 。 2015年 , 宁国新兴纺织原料制造厂工业总产值也突破8000万元 。
林业经济的全面兴起: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 , 根据云梯山多田少的乡情 , 乡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 , 着力发展林业经济 , 引导群众种植山核桃、早笋、毛竹、药材等经济作物 , 有效地提高了群众收入 。
山核桃是云梯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然而1985年面积仅有78亩 。 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 , 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大面积种植山核桃 , 1991年面积达1000多亩 , 2003年近6000亩 , 2013年总面积猛增至13700亩 , 占全乡经济林总面积的29% , 使云梯一跃成为宁国山核桃主产区之一 。 随着产量的快速提升 , 山核桃深加工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早笋是出笋早的鲜笋 。 因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成本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而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 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 , 农业技术人员经过调研实验 , 发现云梯乡土质适合种植早笋 。 在乡党委政府大力倡导下 , 1987年全乡早笋总产达200吨 , 1989年建成万亩竹笋生产基地 , 1998年更是达到11300亩 。 一般每亩产值1000元左右 , 采用覆盖技术后 , 每亩产值最高可达2.5万元 ,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
种植毛竹是云梯乡农民致富的又一途径 , 然而1985年全乡毛竹总面积却不足2000亩 。 在乡政府的推广下 , 2003年发展至5700亩 , 2013年达8800亩 , 占全乡经济林总面积的19% 。 另外 , 云梯还充分利用良好的土质和气候 , 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 种植宁国贝母、宁前胡和白术等优质药材 , 2010年总产量达35吨 。 2013年 , 全乡经济林总面积达47000亩 。
小康建设成效显著:一直以来 , 乡党委政府以奔小康为抓手 , 着力民生 , 努力提高云梯畲族乡两个文明建设水平 。 由于集体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 1994年 , 畲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554元 , 达到宣城地区制定的小康标准 , 在宁国县首批基本实现小康 。 1997年 , 云梯乡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双基”达标 , 当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641元 , 同时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
一直以来 , 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畲乡云梯的发展 , 为改善当地群众就医条件 , 1995年 , 省、县财政拨专款12万元 , 建起了780平方米的乡卫生院大楼 , 2013年乡卫生院又扩大到1500平方米 。 为丰富群众特别是畲民的文化生活 , 乡党委政府决定让每年“三月三”山歌节常态化 , 成为畲乡传统娱乐项目 , 并安排专款 , 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
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云梯畲族乡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2014年 , 云梯畲族乡新一届党委政府成立 。 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 , 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 超前谋划 , 在借鉴浙江、福建畲乡发展经验基础上 , 因地制宜 , 制定了2015—2030总体规划图 , 并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 即在做好常规工作基础上 , 立足把“青山绿山变为金山银山” , 以特色文化兴乡 , 以特色旅游兴商 , 以特色产品富民 , 短短几年时间里 , 就引领畲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
以特色文化兴乡:乡风、乡情、乡史构成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 , 是一个地方的灵魂 , 有了魂 , 才可能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 才有精气神 。 在为畲乡筑魂的工作中 , 云梯畲族乡党委政府做了以下事情 。
首先是发掘传统文化 。 云梯虽地处天目山腹地 , 但历史上曾是南唐、吴越、南宋的军事和商贾交通要道 , 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 南宋名相吴潜 , 著名诗人吴晦之等就曾出生并生活在这里 。 著名高僧宗杲、南宋名臣奚士达、奚士逊也多次来此游历 , 留下了许多诗文和传说 , 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 乡党委政府认识到其潜在价值 , 组织专人进行发掘整理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其次是实施基本完成了中国乡镇志编纂工程《云梯畲族乡志》的编纂工作 。 为给后人留下一份有价值的乡土文献 , 乡党委政府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 聘请专家、组织专人、安排专项资金 , 历时近三年时间 , 编撰了近40万字的《云梯畲族乡志》 。 为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这一重任 , 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 , 多次召开有关方面的协调会 , 亲自参与资料收集工作 。
三是着力打造反映云梯畲族乡风乡貌的文化设施 。 2012年 , 乡里投巨资在千秋村修建了反映畲族历史的文化广场 。 该广场占地达 15 亩 , 质朴而庄重 , 也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景点 。 2009年 , 乡里又投资40 万元 , 建设了“畲族展览馆” , 新一届党委政府针对馆藏资料较少实情 , 组织专人对馆藏资料进行充实 , 充实后的展览馆系统展示了有关畲民们迁徒、生产、生活和奋斗史 , 使之成为畲乡人民对其后代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四是保护好畲语、畲歌 。 为传承历史 , 保护好这项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活化石 , 乡里委托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编写了畲语教材 , 在畲民子弟中开展畲语课教学活动 。 同时又组织畲族乡土研究工作者蓝开友、钟有根、蓝冬莲等人搜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畲歌 , 目前已搜集整理了近百首 。
五是进一步提升 “三月三”山歌节的功能 。 乡党委政府会同市文化旅游部门通过扩大节日规模、增强宣传力度、丰富游乐内容 , 使“三月三”也成为全乡乃至全市大众的旅游节 。 当看到畲族青年穿上节日盛装 , 或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 , 或赞美畲乡新貌 , 或互表爱慕之情的热烈场面 , 游客们都会赞叹不已 。 山歌节的举办 , 极大地提升了畲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 同时也起到了向外大力宣传畲乡的作用 。
以特色旅游富商:云梯畲族乡除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少数民族特色外 , 由于地处西天目腹地 , 可供人们游玩的人文自然景观也有其独特之处 。 根据这一乡情 , 乡党委政府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前提下 , 努力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仅2017年就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25亿元 , 形成了筑巢引凤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农家乐餐饮服务的格局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在“三月三”山歌节的举办、畲族广场、畲族展览馆、畲族风情园的建设等凸现畲乡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 , 首先是打好悠久历史遗迹品牌 。 修建于唐宋时期且保存完好的千秋关、铜岭关、壕堑关积淀了云梯丰富的历史底蕴 , 乡党委政府严格按文物保护法规定进行保护性开发 。
二是打好汤公山、龙王山的山水品牌 。 云梯境内的汤公、龙王二山山势巍峨峻峭 , 山脚有峡谷奇石 , 山腰有飞瀑清泉 , 山巅有高山杜鹃 , 一年四季 , 美不胜收 , 极富观赏性 。 乡党委政府统一思想 , 决定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省内外客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 。 经过大力宣传 , 浙商阮道胜首先来到云梯开发龙王山旅游景点 , 经过几年发展 , 游客量迅速增多 。 近年新开发的将军关漂流项目 , 旺季每天游客就达3000多人次 。 黄春风是云梯籍商人 , 在外打拼多年 , 在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多次动员的真情感召下 , 回来参与家乡建设 。 2016年 , 他投资2000万元创办了“千亩云沃月季园” 。 2017年 , 一期工程完工 , 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
三是打好特色“农家乐”品牌 , 经过几年的努力 , 目前全乡已有50多家“农家乐”饭店(其中达三星级5家) , 民宿接待床位近千张 。 其服务、菜肴有特色 , 设施完善 , 环境优美 , 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 他们在用云梯人特有的热情吸引着四面八方客人的同时 , 也为全乡解决了200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特别是毛坦村的新型农家乐 , 20多家农户联合起来 , 日接待游客量100多人 。 他们利用网络媒体、户外活动团体做宣传 , 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为依托 , 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大城市长期旅游休闲的游客群体提供服务 ,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以农特产品富民: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 , 乡党委政府时刻没有忘记作为全乡基础产业的林业经济 , 在传承传统产业的同时 , 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做好林业这篇大文章 , 着力引导林业经济向优质化、集约化、复合型迈进 。
为做好林业产业这篇大文章 , 乡党委政府在完善山林土地流转等工作的同时 ,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有关人员到近邻浙江省临安、安吉等地考察学习 , 经过大量前期工作 , 共在全乡组建林业合作社7个 , 家庭农(林)场85个 。 由于运转规范 , 经营有方 , 其中一家林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林场” , 五家被评为“宣城示范合作社和示范林场” 。 经过几年艰辛努力 , 目前云梯畲族乡林业种植面积又有所增加 , 毛竹585公顷 , 元竹1630公顷 , 山核桃915公顷 。 由于产品加工精细 , 品质优良 , 产品销售供不应求 。 2017年 , 全乡实现山核桃、笋干等农副特产农民人均收入1.2万元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0元,位居全省少数民族乡镇首位、宁国市乡镇上游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00元 。
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 , 云梯畲族乡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 2014年9月 , 云梯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 2014年9月 , 千秋畲族村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正式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 2015年7月 , 千秋畲族村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的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如今的云梯 , 高速公路在青山云海里穿梭 , 农家庭院掩映在绿树翠竹中 , 田野里除了庄稼还有大片的鲜花 , 山上的果林结满了诱人的硕果 , 洁净的畲乡文化广场上 , 人人脸上洋溢者幸福的笑容 , 这一切都昭示着最美畲乡、多彩云梯的明天会更好 。
作为中国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 , 云梯畲族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 既有其特殊性 , 更有其普遍性 。 即在当今历史阶段 , 要想实现快速平稳发展 ,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 , 立足自身实际 , 依托当地人文、自然条件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顺天应时 , 与时俱进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 。

(作者朱俊敏系宁国市档案局局长、方志办主任 , 康正奎系宁国市档案局主任科员)制作:童达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