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杂谈|难道李世民生前就被叫太宗了吗?,《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所作
贞观十一年 , 即637年 , 魏征为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居安思危 , 特意呈上《谏太宗十思疏》 , 李世民很是重视 , 还特意回以《答魏徵手诏》 。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最为出名的一篇奏疏 , 还上了高中的语文课本 , 最初看到这篇奏疏 , 相信大部分人都对它记忆深刻 , 就文章来说 ,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浅显易懂又生动有力 。
文章图片
不过细细思量 , 可能会有人感觉奇怪 , 为什么这篇奏疏的名字会是《谏太宗十思疏》呢?究竟是魏征未卜先知还是后世史学家抄写错了名字?要知道魏征不可能会称呼李世民为“太宗” , 或许在魏征的心中 , 未必没有想过李世民会有唐太宗这个称号 , 但他肯定是不能说的 , 别说是魏征了 , 就是李世民自己 , 也未必知道自己会有唐太宗这个称号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 庙号和谥号一样都是死后才有的 。 所谓“子议父、臣议君”就发生在庙号和谥号的制定上 。 庙号顾名思义 , 即在太庙为先王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 它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 而且只有对国家有大功的君王在世之后才会有庙号 。
后来周朝废止了庙号 , 一直到汉朝时期才重新拿起了庙号制度 , 不过汉朝时期的庙号同样很是贵重 , 不是所有的皇帝在去世后都有庙号 , 只有立有大功的皇帝才在去世后有这样的荣誉 , 能够享受后世的祭祀 。
文章图片
不过庙号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突破过去的规制 , 反而泛滥开来 , 与庙号的不断变化相比 , 谥号制度则比较固定 , 中间仅有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时期有部分时间废止了 , 其他时候一直都是比较固定的 , 因此 , 君王在去世之后一般都是用谥号来称呼 , 比如齐桓公、晋文公、汉武帝、隋文帝等等 。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初期 , 随着谥号越来越长 , 而庙号则每个皇帝都会有 , 因此庙号逐渐取代谥号成为皇帝去世之后的称呼 , 比如唐太宗、唐高宗等等 , 用的都是庙号 。
李世民去世之后的庙号就是太宗 , 是李世民去世之后 , 他的儿子李治和朝臣为李世民定下的庙号 。 即便魏征生前想过李世民去世之后的庙号问题 , 但他也不可能未卜先知 , 更不可能真的用在奏疏中 , 那这究竟是这么回事呢?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魏征是贞观年间著名的谏臣 , 他一生进谏数十万言 , 他的进谏主要分两种形式 , 一种是直接在朝堂上面谏 , 另一种则是以奏疏的形式呈给李世民 。 整个贞观时期 , 魏征面谏的次数在五十次左右 , 而呈上去的奏疏有十一件之多 , 这是根据《贞观政要》的统计 , 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没有统计进去的我们不得而知 。
不过 , 在这十一件奏疏中 , 光637年这一年 , 魏征就上了四件奏疏 , 其中第二疏就是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 , 实际上 , 这些奏疏在最开始并没有名字 , 只不过就是魏征所书写的谏言 , 并没有取名字 , 而后世在记录的时候 , 给它去了一个名字 , 这样容易区分和记录 。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 , 就是因为魏征在奏疏中陈述了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 所以被后世命名为《谏太宗十思疏》 , 至于这个名字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所取 , 似乎已经很难考证 , 不过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这个名字 , 倒是清朝时期编纂的《全唐文》中出现了这个名字 。
文章图片
这并不奇怪 , 很多奏疏本身并没有名字 , 只不过被后世的史学家添加上了一个名字 , 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同样在最初是没有名字的 , 但在后世却有了这样一个名字 , 为的不过就是方面区分和记录 。 存在同样情况的还有徐惠呈给李世民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
推荐阅读
- 黄药师为何没有杀裘千仞替女儿报仇难道是黄药师打不过老裘
- 「少波作品」有一个美女让人爱到刻骨铭心—中国历代美女杂谈
- 古人难道只会斗鸡斗蛐蛐其实古人能斗的动物还很多!
- 封神演义: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难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创?
- 阅读:打开永远比收藏更重要
- 山海经中的独目人是否存在?多个国家都有记载,难道真只是巧合
- 钱钟书《围城》中的白富美,精致的利已主义者,难道注定是悲剧?
- 在《春物》实体书上打广告,难道文库要让这部作品成为接班之作
- 很多国家都热衷考古,可日本为何不愿考古,难道是不能接受历史
- 古代用纸糊窗户,难道不怕风吹雨淋吗?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