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医生救护车吃香蕉引关注,苛责医护人员或加深医患对立
苛责医护人员只会加深医患对立
【中国青年报|医生救护车吃香蕉引关注,苛责医护人员或加深医患对立】近日 , 一条河南医生在救护车内吃香蕉的短视频引发争议 。 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可能影响救治”“应该等下车再吃” , 有人则心疼医生“如果能吃热饭谁愿意吃冷香蕉” 。 对于争论 , 病患家属表示 , 医生工作连轴转了7个多小时 , 为了不耽误抢救 , 只能在救护车上将就着吃点 , 他们都是老爷子的救命恩人 。
部分围观人群不明真相的草率苛刻 , 与亲历者身在其中的宽容感激 , 可谓形成鲜明对比 。 这戏剧性的场景 , 何尝不是时下一些人 , 在真相未明前 , 急于苛责医护人员的缩影 。
比如看到有医生手术后喝一袋葡萄糖 , 他们不问医生“为何要喝葡萄糖” , 偏偏质疑“谁来付钱” , 全然不顾医生在手术室无法喝水、葡萄糖并不好喝、相关费用计入科室成本的基本事实 。 关于“医生喝葡萄糖”的新闻报道不少 , 质疑者只需动动手指就能了解真相 , 可他们偏偏立场先行 , 不尊重事实和常识 , 自觉陷入“弱者”“受害者”的假想 , 在对医护人员的口诛笔伐中自我感动 。
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 一方面是以偏概全 。 医疗救治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 ,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 加之社会的高度关注 , 医护人员一言一行随时可能处于“聚光灯”下 , 引发围观议论 。 尽管多数人能保持理性 , 将个别医护的错误言行与职业整体评价区分开来 , 但也有人碍于成见 , 不放过任何污名化医护群体的机会 。 另一方面是求全责备 。 既然医生护士如此重要 , 那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自然应该更高 , 一旦逮到机会 , 便吹毛求疵狠批一通 , 即便没有错误 , 也会认为这样做对他们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这两种想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 污名化一个职业和群体 , 无异于一叶障目 , 当评价失去了客观与理性 , 必然变成“傲慢与偏见” , 伤害了他人 , 也让自己变得偏激 。 对医护群体的苛责更不可取 。 一些网友的道德感很强 , 看到医生被医闹者伤害会义愤填膺 , 听说医生有过失也会怒不可遏 。 但不妨想一想 , 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挥舞“道德大棒” , 苛责医生“吃香蕉”“喝葡萄糖”时 , 是不是也在无形中加深医患对立、妨害本应有的和谐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 , 我们不能一面要求其理性工作 , 又苛求他们时刻展现出体贴温暖 。 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就是看到了苛责他人不仅无法产生“提醒”和“约束”作用 , 反而会招致不满情绪 , 导致双方难以沟通 。 如果社会舆论在涉医问题上无法回归常识、平常心 , 那么便无法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 , 医护群体白衣执甲 。 然而 , 和公共卫生需要相比 , 医护群体人数依旧偏少 , 愿意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够多 。 同时 , 求学周期长、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社会不理解 , 诸种因素让一些学生对医学专业望而却步 。 因此 , 医护群体的不断壮大 , 医护群体的职业尊严 , 要求社会必须充分尊重并呵护他们 , 不能让他们无端受到指责和委屈 。
袁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 医生|65岁老汉突然昏迷,三小时后离世,医生遗憾:这玩物害了不少老年人
- 猴面包树|这种树“能吃能喝还能住”,养活无数非洲人,引进中国后画风变了
- 云南|云南昭通市威信县发生3.3级地震
- 钱学森|钱学森侄子,拿下诺奖后为何说:我不是中国人,我在美国长大
- 冰岛|数万次地震之后 冰岛一火山爆发
- 昆虫|近亿年前的虫珀里藏只“小怪兽”!中国科学家发现昆虫新物种
- 杨振宁|杨振宁今年99岁,曾坦言:我放弃中国国籍后,父亲不原谅我
- 冠心病|冠心病心肌缺血不宜干什么活?能干什么活?心脏医生说的清清楚楚
- 中国镇|你知道中国的“心脏”在哪吗?经国家地理测量,位于一个村庄上
- 长寿|晚餐和长寿挂钩?医生提醒:晚餐牢记“3多3不”,身体会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