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记忆中原 老家河南》系列故事5丨岳母教子

_原题是:《记忆中原 老家河南》系列故事5丨岳母教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尤其是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极大 。 在我国历史上 , 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 , 东晋陶侃之母、北宋欧阳修之母、北宋岳飞的母亲都是家庭教育的典范 , 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贤母” 。 那么岳飞的母亲到底有过哪些让后人称颂的做法呢?
公元1103年 , 在相州汤阴农村的一间破旧的民房里 , 姚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婴 。 姚夫人希望襁褓中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 她跟丈夫商量 , 想给孩子起一个能代表自己心愿的名字 。 这时恰巧有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 , 丈夫脱口而出:“有了 , 就叫岳飞吧 。 ”
岳飞出生不久 , 黄河决口 , 岳飞随父母漂泊异乡 , 这也养成了岳飞沉默寡言的性格 。 姚夫人出身乡野 , 识字不多 , 却是个极有主见、为人刚直、思想开明的母亲 。 她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 , 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 , 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直不阿的男子汉 。
一次 , 岳飞的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 , 要去拦路抢劫 。 他们来找岳飞 , 岳飞想到母亲的教导 , 没有答应 , 并且劝导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 , 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 , 岳飞也没有动心 。 岳母从外面回来 , 岳飞一五一十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 。 母亲高兴地说:“孩子 , 你做得对 , 人穷志不短 , 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岳飞在母亲的熏陶下 , 格外严格要求自己 , 养成了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 , 后来又跟随名师周侗、陈广学习武艺 , 并研读《孙子兵法》 , 逐渐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 , 深受乡人赞赏 。
岳飞十五六岁时 , 北方的辽军南侵 。 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 , 节节败退 , 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 岳飞毅然参加抗击辽军的部队去了 。 公元1126年 , 金兵大举入侵中原 , 岳飞第四次投军抗金 。 临行前 , 姚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 , 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 , 精忠报国!”姚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 , 十分满意 。 “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 , 让他终生铭记在心 。
岳飞解开上衣 , 露出瘦瘦的脊背 , 请母亲下针 。 姚夫人问:“孩子 , 针刺是很疼的 , 你怕疼吗?”岳飞说:“母亲 , 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 , 如果连针刺都怕 , 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 , 然后用绣花针刺起来 。 刺完以后 , 岳母又在上面涂上醋墨 ,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脊背上 。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 岳飞投军后 , 因作战勇敢 , 且有勇有谋 , 很快晋升为秉义郎 。 这时 , 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 , 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 , 多次打败金军 , 受到宗泽赏识 , 称赞他“智勇才艺 , 古良将不能过 。 ”以后 , 岳飞率岳家军转战大江南北 , 屡败金兵 , 成为最著名的抗金英雄 。
【中原|《记忆中原 老家河南》系列故事5丨岳母教子】(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