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当事双方回应安徽救娃视频纠纷 救助与伤害的罗生门
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 , 11月14日上午安徽马鞍山的一家工厂外 , 一男孩被独留车内 , 头探出车窗 , 脖子卡在窗玻璃上 , 情势危急 。 工厂的几名员工发现后 , 试图进行安抚和施救 。 男孩最终在家长及时到场下获救 。 凌先生作为解救者之一 , 将现场情况拍成短视频上传网络 , 被男孩母亲林女士以侵犯隐私为由要求删除 。 事经媒体报导后 , 引起了网友的激烈争论 , 一方认为不能让好心人寒心 , 另一方则认为隐私保护不可或缺 。 目前双方仍未达成最终和解 , 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独家采访 。
施救者凌先生:上传视频是为尽快联系男孩家长 望好事不要再节外生枝
许多网友认为 , 事件争执的焦点在于凌先生是否应拍摄视频并上传网络 。 凌先生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 , “这不需要解释” , 一则自己不会视频处理技术 , 二则将车牌和男孩等信息故意拍摄与上传 , 是为了借助微信朋友圈、抖音等互联网传播渠道 , 通过相互认识的人 , 在车内手机号码无效的情况下“及早找到孩子的母亲 , 联系她让她过来” 。
“传播范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 , 凌先生说 , 到下午时 , 视频共获赞一千余次 。 凌先生称 , 大约上午10点拍摄和上传完视频后 , 自己就重新回到了工作中去 。 下午三点左右 , 凌先生打开抖音对表示关切的留言者们进行了简单的回复 。 晚七点时 , 被救男孩母亲徐女士也看到了这则视频 , 开始通过私信和电话与凌先生进行沟通 。
凌先生称 , 徐女士确实在语言上表示了感谢 , 但接下来通话中她“咋咋呼呼”“很恶劣的”口气让他感到了排斥 , 一气之下拉黑了对方 。 据凌先生讲述 , 晚九点左右 , 接到徐女士报警的警察对双方进行了调解 , 但未能取得进展 。 警察离开后 , 凌先生尝试通过徐女士的朋友进行协商 , 徐女士拒绝后离开 。
“事件有点往网络暴力的方向发展了 , 到这种程度 , 大家都不愿看到” , 凌先生说 , 他可以把视频删掉 , 同时认为徐女士“欠我一句道歉” 。 凌先生希望此事“到此结束 , 不要因为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让好事发生了变化 。 ”
被救男孩母亲徐女士:视频已对自己造成伤害 否认对凌先生口气恶劣
僵持之下 , 被救男孩的母亲徐女士认为凌先生应该“向我道歉” 。 徐女士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 , 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给自己带来了伤害 。 “网友评论让我很心痛 。 我哥哥不认我了 , 我的母亲责怪我 , 我的公公婆婆埋怨我 , 现在就像那种众叛亲离的感觉 。 ”徐女士认为 , 一般人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对待 。
至于危险的酿成 , 徐女士回忆道 , 14日上午 , 自己开车带着孩子来到工厂找“离家出走26天”的孩子父亲 , 因担心工地高空坠物而将孩子留在了车内 , 又因怕孩子意外启动车辆而拔走了钥匙 。 车辆不久后自动锁门 , 此时车窗上抬 , 孩子头被卡住 , 险情发生 , 车辆开始报警 。 徐女士称自己听到报警声响后立刻赶回车旁 , 用钥匙将车窗摇下 , 解救出小孩 。
徐女士自责于自己的过失 , 认为凌先生若对关键隐私信息进行模糊处理 , 将接受视频的存在 , 以让人们引以为戒 。 然而徐女士担心 , 正在流传的、未经处理的视频恐对孩子未来的学校生活造成困扰 , “在宝宝的心理留下阴影” , 损害幼小的自尊心 , 因此一直向凌先生寻求进行删除 。 对于双方交涉的过程中 , 凌先生所称的“恶劣的口气” , 徐女士回应称 , “我不觉得我哪里对他不礼貌、不尊重 , 我一直都特别感激 。 压根就没有强制性的口吻和心态 。 ”
“现在他(凌先生)已经弄到这一步了 , 基本上全国都可以看得到了 。 而且很多网友就像人身攻击一样 , 我接受不了” , 徐女士说 , “他的行为真的没有办法理解 , 我真的做不到原谅 。 ”截至发稿 , 凌先生和徐女士双方仍然未达成和解 。
法律界人士:男孩母亲若诉拍摄者侵犯隐私恐证据不充分 救助他人与发布视频都需多一分谨慎
目前被救男孩母亲徐女士已有寻求司法解决途径的打算 。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 , 徐女士若起诉凌先生侵犯隐私权 , “法律证据是不充分的 。 ”
李斌介绍 , 在界定侵犯隐私权前 , 需要确定是否存在隐私 。 事件中车辆乃是在上午停放于公共场所 , 且男孩头部悬于车窗之外 , 情况紧急 , 凌先生及其工友的施救行为是一种属于无因管理的善举 , 并不对隐私权的客体 , 即私人生活安宁构成侵犯 。 李斌也提醒人们在救助他人时应多一分谨慎 , 私密信息的披露和救援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法律关系 , 要守好自己“行为的边界” 。
此外 , 按照凌先生的陈述 , 上传视频是为警戒与提醒 , 因此其主观动机具有合理性 , 一旦被诉 , 凌先生可以提出有效抗辩 。 同时李斌认为 , 凌先生应将视频及时删除 , “避免相关纠纷持续激化” , 不应仅仅因所谓的对方言语不友好而意气用事 。 同时 , 李斌也认为将此事诉诸法庭“没有必要” , 呼吁双方“互谅互让”“坐下来谈” , 各自体会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 妥善解决问题 。
李斌分析 , 目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沟通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 。 凌先生的行为在存在合理动机的情况下 , 不应对此进行诸如“宣扬善举”“炒作自己”的其他揣测 。 最好的情况是双方良性推进 , 即徐女士婉转地提出要求和建议 , 凌先生也体谅到一位母亲心灵的感受和想法 , 双方相互关照 , 都应避免让对方产生不愉悦的感觉 。
【央广网|当事双方回应安徽救娃视频纠纷 救助与伤害的罗生门】这次事件也从侧面反应出 , 任何内容都有可能借助移动互联网获得巨大的传播力 , 李斌建议 , 在自媒体时代 , 发布者须对内容的事实基本来源进行审核 , 不应侵犯他人权利 , 对相关主体造成负面影响 。 具体案件的认定会对内容发布者的主观心态和客观影响进行考察 , 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 “线上侵权造成的后果比传统线下侵权更为严重” , 李斌说 , 因此承担的责任会更加严重 。
心理咨询师:认定动机方辨人心善恶 拓宽视野以避随意褒贬
“事情的善恶的核心是动机” , 北京心灵时光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师穆凯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分析道 , 在心理咨询上 , 往往通过反复“面质”的方法来探求一个人的感受和信念 , 了解人的动机 。 穆凯说 , 如果凌先生的动机是帮助孩子、警戒他人 , 社会则不应苛求他的善意 , 过于求全责备;如果凌先生希望借此制造热点 , 吸引关注 , 那么“就是一个问题了 , 徐女士没有义务用自己的苦难让你出名 。 ”
“辱骂没有意义 。 ”对于网络上支持某一方 , 而对另一方进行攻击的网友们 , 穆凯建议称 , 不应用局限的小范围来看待事件 , 而应扩大视野 , 向事件纠纷各方给予更多的善意 , 尝试去对他们各自的压力和痛苦进行共情 , 以避免一场恶意的争斗 。 穆凯呼吁 , 无论各方存在怎样的瑕疵和不妥之处 , 网友们亦应尽量少用攻击、指责和贬低来对待他们 , “可能这是唯一能对他们起到帮助的做法 。 ”
采访人员:杨昶
推荐阅读
- 陈松伶让张萌吃大蒜配面包,婆婆随口一句话被全网骂!
- 晒晒高一儿子的营养早餐,简单食材用心做,网友纷纷求同款妈妈
- 杨振宁|网传物理学家杨振宁去世,系谣言!昨夜还与友人回信互动!
- 河南“网红早餐”,1碗4元,每天卖6大桶,外地人:不再想吃第2次
- 这种野菜路边很常见,摘回家蒸一蒸,变身网红美食,松软又清香
- 一家三口早餐,用了30分钟,营养十几种,网友:比我家午餐都丰盛
- 网上超火的芝士爆浆紫薯饼,做法就是这么简单! 太好吃了
- 种族主义|《纽约时报》煽动对中国的种族主义,美网友群起斥责
- 一家三口的晚餐,半小时搞定,晒朋友圈,网友:家的味道,真香
- 母子二人的精致早餐,发朋友圈炫耀,网友吐槽道道都想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