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明日开幕:文化产业是一流城市先导产业
文化是上海的精神品格 , 亦是理想追求 。
【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明日开幕:文化产业是一流城市先导产业】11月19日至22日 , 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 展览总面积维持在5.4万平方米 , 相比往年参展单位数量增幅10%以上 , 总规模和质量都有新的提升 。 (参观指南)
本文图片
长三角文博会的召开 , 既体现上海立足长三角 , 辐射全中国、影响全世界的胸襟和视野 , 亦能展现上海的抱负和决心 。 这场盛会 , 既是“阅兵场” , 也是“朋友圈”:走进长三角文博会 , 即可看到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刺绣亮相;亦可赏玩宜兴紫砂、扬州漆器、盐城盐雕、东海水晶 ,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疫情之下 , “互联网+文化”逆风起飞 , 阅文、B站、趣头条、喜马拉雅、蜻蜓FM、樊登读书等新兴企业集体亮相 , 成为本届文博会关注的一大亮点 。
在上海出台的“文创50条”中指出 , 未来5年 , 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5%左右;到2030年 , 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 , 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中心 。 “码头”越大 , “源头”越活 , 百川汇流 , 终将成汪洋大海 。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 , 对于上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 打造创新生态、促进文化消费首当其冲 , 通过对数字创意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文化消费升级研究 , 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这些都是上海将着力发展的方向 。 而在交通大学教授单世联看来 , 在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新时代 , 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逐步完成从经济取向内容取向的转变 。 今年 , 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曾经席卷文化产业 , 但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的观察中 , 随着疫情的发展 , 数字与文化的融合变得更深 , 跨界赋能使得产业迸发新的机遇 。
上海对文化和文化产业有着阔大的追求 。 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追求 , 也是重要消费内容 。 一流城市一定是文化城市 , 而文化产业也必是一流城市的先导产业 。
本文图片
“江南文化”根深 , “海派文化”叶茂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提到:“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 , 要用好用足 。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 , 上海一直是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 。 中外文艺人才、团体慕名而来 , 在这座江海交汇之城生根落地 。 江南文化融合欧美近现代工业文明 , 亦古亦今、中西交融 , 渐形成以“海派文化”著称的上海文化 。
回溯历史 , 20世纪初 , 上海已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 到上世纪30年代更至鼎盛——在教育、出版、文学、艺术诸多方面体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 。 上海社联主席、研究员王战认为 , “江南文化是根 , 上海文化是叶 , 只有江南文化根深 , 才让上海的文化品牌枝繁叶茂 。 ”长三角之共荣背后 , 是江南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纽带 , 既有历史文化的渊源 , 也有现实经济的基础 , 更有市民心理的引力 。
“长三角是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最成熟、起步最早、积累经验最多的一个区域 。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回忆 , 早在1984年 , 上海就启动了经济区建设 , 也是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身 。 从经济总量来看 , 长三角作为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 是国内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 经济总量占全国近1/4 。
从文化产业总价值分析 , 长三角地区贡献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占全国总量30%以上 , 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发达、文化创新能力最强盛、文化产业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对外文化贸易最活跃、拥有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最多的地区之一 。 根据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 , 长三角地区领跑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 产业增加值位居国内榜首 。
在花建看来 , 位于核心地带的上海 , 不仅“辐射”长三角 , 更“服务”长三角 , 为全球的文化名流搭建舞台 , 以促进江南文化高水平开放发展为目标 , 构建长三角江南文化全球传播和展示中心 , 体现全球卓越城市的文化担当 , 持续推进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合发展 , 把江南文化打造成一张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金名片 。
如今 , 同为江南文化的“枝”和“叶” , 上海与长三角的联结正在愈加紧密——南望浙江 , 华策影视、宋城演艺、浙江出版等排头兵欣欣向荣;北面江苏 , 凤凰文艺、南京文投、江苏出版等产业劲旅齐头并进;随着产业不断增强、产值不断扩大、融合不断深入 , 上海与长三角之间 , 已形成双向流通、双向赋能与双向促进的关系 。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 上海背靠长江水 , 面向太平洋 , 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 花建认为 , 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 , 上海应该和江浙皖地区形成更加紧密的文化产业共同体 , 更好地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长三角的使命 , 推动文化产业在更加协同、有效的基础上 , 积极往前推进 。
本文图片
部分图片来自 上海发布
科技引领 , 文化抗疫
今年 , 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曾经席卷文化产业 。 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的观察中 , 随着疫情的发展 , 数字与文化的融合变得更深度了 , 5G、人工智能、直播等高科技的跨界赋能 , 使得产业迸发新的机遇 , 更是倒逼内容生产者修炼“内功” 。
以演出为例 , 突发的疫情曾一度给市场按下“暂停”键 , 演出工作者面对“阵痛期” , 尝试线上转型:云演出、云音乐会等受到热捧;国家大剧院推出“线上大剧院” , 每天推送各类演出视频;中山公园音乐堂推出“线上听音乐会”;保利剧院推出“保利云剧院”......五个月前 , 文化广场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同时恢复演出 , 上海演艺大世界在因疫情停摆126天后再度启幕亮灯 , 亚洲演艺之都重启引擎 。
疫情之中 , 一批批数字经济企业站上浪潮之巅 。 作为上海数字文化企业的代表之一 , B站从内容网站不断开拓业务创新 , 和大孚飞跃等“国潮”联手 , 引领青年潮流文化;联手名创优品、KFC等品牌进行线下空间创新;和数码、快消品牌结合 , 如蒙牛、OPPO等 , 深入到生活方方面面;同时也探索与文旅产业联动 , 创造更多场景 。
上海亦是网络文学的发源地和推动者 , 历经20余年的发展 , 以网络文学为源头的IP改编产业链逐渐丰满和完善 , 网络文学正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 就在长三角文博会召开不久前 , 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在上海开幕 , 迎接五湖四海的网文作家、译者、学者 , 共议“网文出海” 。
热播影视剧《庆余年》、风靡海内外的《全职高手》......人们达成的共识是——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 , 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 。 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 , 中国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故事塑造和不同形式的传播 , 让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 , 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 。
随着“文创50条”落地 , 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已有137家市级文创园区、10家示范楼宇和20家示范空间 , 为上海培育先进的文化产业形态、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创造了有益的空间载体 。 上海正在实现以IP为核心的网络文学、视听、游戏、动漫及周边多元产品全产业链融合 , 亦体现产业、技术、平台的跨界 。
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有益尝试 , 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在本届长三角文博会上 , 特设“海外云互动空间” , 采用“远程连线+云端发布+代理交易”等新模式 , 针对英国、瑞士、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文创企业和艺术家 , 提供直接沟通的条件;在主旨论坛、主题论坛、重点发布会等单元 ,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形式 , 设置6条直播逛展路线 , 让长三角文博会的影响力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
让“码头”更大 , “源头”更活
“我对上海充满信心 , 对于文化从业者而言 , 上海从未失去其魅力 。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认为 。 上海 , 是中国电影的原点 , 中国电影开始走向繁荣也是在上海 。 上海的电影产业链完善 , 拥有电影制片厂、美术电影制片厂、科教片厂、电影译制厂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 , 今年国庆档8天时间 , 上海的票房超过2亿 , 日均3000万的数据让人惊叹 。
“上海拥有孵化人才和培育产业的天然氛围和良好条件 , 希望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 , 能够带动本土制造企业加速成长 。 ”蒋为民表示 。
在她看来 , 上海的电影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前几年备受好评的作品《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 , 今年热映的《我和我的家乡》等 , 背后都有“上海出品”的力量;随着上海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 很多著名电影人都愿意把公司、工作室注册到上海来 , 除了上海出生的导演徐峥 , 宁浩、黄渤、管虎等知名电影人 , 都把上海当成潜心创作的好地方 。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 , 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是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 。 “上海有100所高校都不会嫌多 。 ”黄昌勇说 。 为了让上海真正成为艺术文化人才涌流的高地 , 应当大力加强孵化艺术院校和专业 , 培养专业人才 , 形成产业闭环 。 “我们需要一批名家、大师 , 也需要一批有朝气、有创新力的跨界型人物 。 ”
人才和底蕴 , 是城市文化的灵魂 , 犹如帕慕克和伊斯坦布尔、普鲁斯特和巴黎、乔伊斯和都柏林、狄更斯和伦敦、卡夫卡和布拉格 , 黄昌勇认为 ,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 关键要把提升原创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 要处理好“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 。 两者均要发展 , 不可偏废 。 能留下经典的文化 , 才能更好地擦亮“上海文化”这张金字招牌 。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提到 , 对于上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 打造创新生态、促进文化消费首当其冲 , 通过对数字创意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文化消费升级研究 , 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规律;通过IP延伸开发 , 联动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加强对老字号的创新开发 , 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 让新消费适用老载体 , 这些都是上海将着力发展的方向 。
在交通大学教授单世联看来 , 在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新时代 , 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逐步完成从经济取向内容取向的转变 。 如果说此前文化产业经常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的话 , 那么从现在开始 , 更需要强化、恢复这种产业的文化性质 , 不仅是“转变” , 更是“回归” 。
“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 , 是用价值引领经济 , 用文化规范市场 。 文化产业不仅要有产值 , 还要有审美内容、有伦理内涵 。 而且 , 我们整个经济系统 , 都必须 , 事实上也越来越多地具有文化特性 。 如人性化、个性化等 , 创意经济、审美经济、文化经济的形成 , 正是表明这一点 。 ”
他提到 , 发展文化产业 , 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这里的关键 , 是如何处理好资本、科技与文化内容的关系 。 不管数字化程度多高 , 不管新科技催生了多少新业态、新模式 , 但文化产业满足公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核心功能不会改变 , 文化产业参与社会进步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没有变 。 在强大的资本逻辑和裹后效一切的数字技术面临 , 还是要忠实于内容服务、价值引领的文化逻辑 。
推荐阅读
- 甲状腺癌|夜间灯光会使甲状腺癌风险增加55%?
- 祖传腌黄瓜做法,一次腌20斤不够吃,脆嫩爽口,放一年不会坏
- 粒子|人体本身是由一堆粒子组成,怎么会产生思想?
- 肺部|长期抽烟的人,点烟前牢记几点,或许不用戒烟,肺部也会舒服点!
- 睡眠|新研究:除了熬夜,睡得太早也会影响寿命,50岁以上更应多注意
- 葱油饼好吃有诀窍,层层酥脆,做法简单,学会可以摆摊了
- 三星堆遗址|直击三星堆发布会|雷雨:四号坑灰烬中发现纺织品痕迹
- 乙肝|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到底会不会被传染?
- 糖尿病|肥胖的人才会出现糖尿病?血糖高就是糖尿病了?别被误导了
- 肺部|肺不好,会出现“1粗、2痛、3多”,占一个,也最好去查肺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