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壬研究院|金融科技进入大监管时代?,中壬银兴:监管发声( 二 )


中壬研究院|金融科技进入大监管时代?,中壬银兴:监管发声
文章图片
金融科技也好 , 科技金融也罢 , 金融科技带来的诸多便利和创新中 , 并不能改变任何金融业传统的宗旨和安全原则 , 理应受到监管 , 或者说要受到更多的监管 。
毕竟由科技演化的新监管治理模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 具体表现在 , 由于金融与科技产品和业务边界模糊造成的法律定义偏差甚至缺位 , 金融科技的跨界经营和交叉融合派生出的新型监管盲点 , 特别是随着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不断增多 , 加强其风险管控和金融监管的穿透性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根本保障 。
监管制度不能没有 , 但松紧程度却可以合理调节 。
正如市场对蚂蚁科技的评论 , 没有监管的放松 , 何来今日的蚂蚁巨头?
2003年 , 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 , 次年支付宝从淘宝网分拆独立 , 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 而第三方支付牌照直到2011年才首次下发 , 中间相隔接近8年 , 央行保持了足够的善意与定力 。
2013年 , 余额宝横空出世 , 开启互联网金融元年 , 但在当时争议不断 。 监管部门没有出台打压政策 , 而是坚持边走边看 , 直到2017年9月1日证监会才发布《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 , 对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的流动性进行适度约束 。
2014年 , 二维码支付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 在此过程中 , 央行起初出于对安全性的担忧采取干预措施 , 但在与市场充分沟通之后转变态度 , 尔后二维码支付迎来大爆发 , 成为中国移动支付的主流模式 。 到2017年末 , 央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 。
2015年 , 花呗、借呗诞生 , 引爆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热潮 。 从早期的网络小贷模式 , 到之后的联营贷款模式 , 均具有开创性 , 监管部门亦选择了包容 。 今年7月 ,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 意味着蚂蚁所引领的互联网贷款模式获得监管正名 。
2018年 , 蚂蚁推出相互宝 , 几乎复制了余额宝的爆红之路 , 很快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区 。 相互宝在问世之初 , 一度触碰到了红线 , 经过整改之后仍然不乏争议 , 监管部门并未一禁了之 , 而是顶住压力继续留出试错空间 。
中壬研究院|金融科技进入大监管时代?,中壬银兴:监管发声
文章图片
蚂蚁科技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监管与金融科技的互动缩影 。 任何创新都并非无懈可击 , 不可能永远没有偏差、没有失误 , 这些既需要市场也需要监管去纠正 。 假如将这些年金融科技的发展成绩完全归因于市场和企业自生自发的结果 , 并不客观 。
行业专业人士也表示 , 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路上 , 相比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 , 来自监管的包容更加关键 。
因此金融科技的创新一定需要监管的监督来平衡 , 但一个良好适当的监管环境也是创新得以延续的基本 。
【中壬研究院|金融科技进入大监管时代?,中壬银兴:监管发声】如此看来 , “污名化”金融科技解救不了金融行业 。 回归到金融科技本身 , 以提质增效来定义金融科技 , 以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来规范金融科技创新或许才是正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