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水清鱼丰,更添新滋味

核心阅读
湖南益阳跨资水中下游 , 处沅水、澧水尾闾 , 环洞庭湖西南 。 过去 , 当地种类繁多的野生水产品不仅养活了7万多渔民 , 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 禁渔令实施后 , 当地渔民陆续退捕 。
禁渔之后 , 当地渔业发展情况如何?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怎样来弥补?
老板 , 有野生鱼吗?
没有 , 早就不卖了!
不久前 , 采访人员走访湖南益阳多个农贸市场 , 发现当地水产品交易有了明显变化:以往店铺招牌上醒目的野生二字已经难觅踪影 , 过去卖野生鱼的流动摊点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
禁捕前野生鱼数量逐年减少 , 养殖业也一度低迷
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渔业队专业渔民刘宏兵今年50多岁 , 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南洞庭湖打鱼 。 成年后 , 他拥有自己的渔船 , 延续着祖辈的生产生活方式 。 什么时候鱼多、哪些区域分布着哪些鱼 , 他了如指掌 。
10年前 , 洞庭湖的落水期是渔民的丰收季 。 7、8、9月鱼最多 , 忙起来三天三夜没得休息 。 刘宏兵说 , 以前 , 野生鱼从来不愁销路 , 捕鱼归来 , 渔船一靠岸 , 立马就有人来询价收鱼 , 最多的时候 , 一天能挣1万多元 。
而近10年 , 他明显感到捕鱼越来越吃力了 。 你也捕 , 我也捞 , 湖里的鱼一年比一年少 。 刘宏兵说 , 为了多捕鱼 , 渔网越织越密 , 网眼越来越小 , 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 就连手指头长的鱼苗也不放过 。 鱼越捕越少 , 渔民越捕越穷……2015年底 , 刘宏兵算了笔账 , 捕鱼收入不到10万元 , 刨去渔船维修、柴油、添置渔具等成本 , 当年他们家的纯收入只有4万元 , 比2010年少了四五万元 。
根据禁捕退捕要求 , 益阳市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今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型捕捞 。 明年1月1日起 , 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流 , 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 , 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 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 得到消息 , 刘宏兵主动交出渔船和捕捞工具 。
但另一方面 , 益阳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谢移科也告诉采访人员 , 这几年 , 一面是野生鱼数量逐年减少 , 一面却是水产品养殖市场深陷低迷 。
赫山区来仪湖渔场 , 有着近50年的历史 , 1114亩水域面积承包给了76户养殖户 。 据来仪湖渔场经理盛可平介绍 , 2017年到2019年这3年 , 水产养殖业行情不好 , 辛辛苦苦养大的鱼 , 只能贱卖甩卖 。
养殖户张云飞给采访人员算了笔细账:2019年 , 他承包的20亩鱼塘 , 产鱼2.4万斤、存塘约5000斤 , 卖鱼收入13.05万元;支出方面 , 饲料8.6万元、鱼塘租金4500元、电费4000元……加上鱼苗成本、捕捞费、运输费等 , 硬性支出就有12.66万元——收入减去支出 , 结余3900元 。 但要是加上张云飞自身的人工投入和机械维护费 , 就亏本了 。
养得越多 , 亏得越多 。 一些养殖户索性不养鱼了 , 在池子里种上了莲藕 。 盛可平指着不远处的鱼塘 , 无论是卖莲蓬还是藕根 , 都比卖鱼挣钱 。
禁捕后养殖跟着市场走 , 从求量到重质
为何养鱼不挣钱?
看起来是本地水产品产能过剩 , 实际上是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严重 , 没有市场竞争力 。 谢移科介绍 , 过去 , 养殖户过于追求产量 , 跟不上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 , 养殖端亏损连连 , 导致整个产业不景气 , ‘禁渔令’实施后 , 也给益阳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
85后养殖户龚智诚 , 是当地第一批吃螃蟹的转型者 。
2013年 , 龚智诚注册了一家生态农业发展公司 , 在资阳区长春镇过鹿坪村承包了100亩鱼塘发展水产养殖 。 过去 , 为了追求薄利多销 , 养殖的多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 。 去年鱼价下滑 , 养的4万斤草鱼 , 售价才5块钱一斤 , 一共卖了20万元 。 连本钱都回不来 。 龚智诚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