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欧美同盟∶看着坚如磐石,内部薄如厕纸
今天聊聊小布什时代的欧美关系 , 跟今天其实也有几分相似 。二战后的60年里,欧美之间的大西洋联盟都处于松散、混乱状态 。 同时 , 随着冷战的结束 , 北约的存在也越来越尴尬∶虽然没人愿意看到它被解散,但也没人看得出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更看不到它的未来 。在南斯拉夫战争中,北约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 。 美国军官特别讨厌和欧洲军官一起指挥战斗,他们觉得欧洲的指挥官缩头缩尾 , 给不了美军实际意义上的支持 。911事件后,受美国的逼迫,北约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小布什生硬、仓促的单边主义政策 , 让北约非常不愿伸出援手 。 美国又不顾国际與论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出兵伊拉克 。 这使得美国和“恐怖主义”一起被看成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
为了瓦解欧洲的反美势力 , 美国前防长拉姆斯非尔德曾在2003年声称,欧洲已经分裂成了“新旧两个” 。 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 , 因为欧洲各国的对美态度本来就非常极端 。比如在2003年1月,由英国和西班牙首相牵头,拉上葡萄牙、丹麦、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和捷克 , 成立了一个“八国亲美联盟” 。 几个月后,匈牙利和捷克私下表示,他们是在西班牙首相何塞.玛利亚・阿斯纳尔的“逼迫”下,不得已才加入的 , 为此他们非常不悦 。 结果一年后 , 阿斯纳尔就下台了 , 因为他不光得罪了盟国 , 还不顾国人的强烈反对 , 使西班牙卷入了伊拉克战争 。
以上不难看出 , 美国的外交政策在欧洲是非常不受待见的 , 可见两大势力要维持稳定的同盟关系有多不容易 。 但在如此的背景下 , 拉姆斯菲尔德还是一张嘴就要“分裂”欧洲 , 这就不由的让人感叹:现在的美国 , 可能就是欧洲最大的麻烦 。北约的建立 , 是为了填补西欧在自我防卫能力上的缺陷 。 正因为欧洲一直形不成系统、有效的军事カ量,北约才一直在起作用 。 但从1991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起,欧盟各国已经有了共识∶他们需要一种共同的对外安全政策 。以后的十年间 , 北约已经完成了其快速反应部队的建制和整合 , 虽然只有几万人 , 但其背后就是欧盟各国的正规军 , 可根据需要随时征调 。 同时这支部队力量强大,反应迅速,既可维护欧洲和平、又能干涉他国内政 。 在法国的倡议下,各成员国还打算建立一支自我防卫的“欧盟军”,该部队可能不受北约的限制而独立行动,这让美国大为不快 。
除了军事上的隔膜 , 双方的经济冲突也令美国十分侧目 。 当时的欧盟 , 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给美国国会或个别美企施压,警告他们要守规矩,不然就轰出去 。 这一动向引起了很多美国议员和商人的注意 。 可以说 , 欧洲不仅走出了美国的阴影,还使欧美关系发生了逆转 。截止2000年,欧洲在美的直接投资达到9000亿美元 , 而美国对欧的直接投资是6500亿美元,美国境内的外资有70%来自欧洲 。 而且很多美国的标志性企业都被欧洲人攥在了手里∶像布鲁克斯兄弟公司、蓝登书屋、肯特烟草公司、洛杉矶多杰斯球队等等 。不过竞争虽然激烈 , 双方在经济上的关系还算紧密 。 真正能够把两个大洲分开的 , 是日渐増长的价值分歧 。 用《世界报》上的话来说 , 就是“两个大洲的价值认同正在粉碎” 。
在欧洲来看,他们曾经非常熟悉的美国,正变得越来越走样∶小布什当选后 , 美国人的宗教狂热可能也就仅比穆斯林弱上一点点;对于枪支的热爱 , 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危机伏、杂乱无章 。 同时,不断恶化的暴力犯罪 , 似乎正在让美国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 。另外,华盛顿越来越不把国际公约放在眼里,它对从全球变暖到国际法等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让人大跌眼,尤其巴以冲突中 , 美国扮演的角色近乎狂热 。 布什政府一系列的举措 , 坐实了许多欧洲评论家的怀疑:这不只是在一些零散的政治事件上的分岐 , 而是大西洋两岸赤裸裸的文化对抗 。认为美国文化不仅与欧洲不同 , 甚至还更低等、更带威胁性的想法 , 并非首次出现 。 在1983年,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就曾经发出警告说,电视剧《达拉斯》的流行就代表着美国人对欧洲的文化入侵 。 9年之后,当《侏罗纪公园》在巴黎上映的时候,文化部又是一阵轩然大波 。 1992年春“欧洲迪斯尼”开张时,来自巴黎的激进人士、电影导演亚里安・莫努什金警告道,这座公园就是“文化上的切尔诺贝利” 。
21世纪初,这种情绪在欧洲越传越开,并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深处 。 现代欧洲反美情绪的蔓延 , 远远超过了越南战争时期,基至也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初和平运动高涨的时候 。 虽然大部分人仍然相信 , 大西洋两岸的关系是可以维持的 。 但在2004年,3/5的欧洲人都认为 , 美国对这个世界的领导很不理想 。这种情况会出现,是因为比起“严厉”的小布什 , 欧洲人更喜欢“宽和”的克林顿 。 然而 , 在上世纪60年代,许多欧洲人看林登・约翰逊也十分不爽,可他们对越南战争的不满 , 还不至于转变成对所有美国人的反感 。 40年后 , 整个欧洲却弥漫着一种情绪(尤其是英国人,他们强烈反对跟美国结盟):美国正在误入岐途 , 或者 , 从一开始它走的路就不正 。
推荐阅读
- 文在寅的复仇路:韩国最后的英雄
- 薇娅李佳琦们身后的“打工人”:网红吃肉,我们喝汤
- 民法典|民法典,热词背后的法治力量
- 颜真卿真迹首次考古发现—历史重大发现背后的悲哀
- 如果中国搞出物质互联网,能否超越欧美日?
- 马云背后的男人 揭开“钱多多”的神秘发家史
- 特朗普会搞“最后的疯狂”?他指使不动任何人了!
- 环球社评:中国有充裕能力应对美方“最后的疯狂”
- 世界看见了脱掉民主外衣后的美利坚裸体
- 被逼拍裸照、坐台、捐卵...揭秘繁华夜幕后的“佳丽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