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片|阅片过万,他选出了这些电影( 二 )


读伊伯特的文章时 , 我时常感受到一种非常矛盾的和谐 。一方面 , 他的笔触异常感性 , 充满了私人化的认知与感受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 , 莫过于他的那句“我每次心情好的时候 , 觉得《公民凯恩》是有声电影之父 , 但当我情绪低落时 , 觉得《金刚》才是” 。
可另一方面 , 即便是透过厚厚的主观滤镜 , 他也能将每部电影的独特氛围传达得极为精准 , 200篇影评中几乎采用了几十种写作风格 。在谈到《东京物语》时 , 通篇弥漫着一种克制的忧伤 , 仿佛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气质融为一体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 电影“不是说生计使我们变得过于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家庭 , 而是说我们通过忙碌的生计来保护自己 , 以逃避关于爱、工作与死亡的重大问题” 。解读《一条安达鲁狗》时 , 他则变换为冷峻、黑色幽默式的书写笔调 , 直言已经有无数的分析家把弗洛伊德、荣格等公式套用在这部影片上 , 而布努埃尔对他们全部报以嘲笑 。
某种程度上 , 只有真正理解后 , 才能让自己的影评像水一样 , 精准呈现电影原本的底色 。伊伯特的文字也许极为主观 , 却绝非误读 。他真挚地讨论着电影大师们关切的人生与社会议题 , 没有过度解读 , 也不会老生常谈 。
如果用绘画风格来描述阅读感受 , 应该最像莫奈的印象主义画作 。读完以后 , 往往不再记得具体细节与故事情节 , 而只有一种朦胧、模糊的印象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有时疯狂剧透 , 却不太让人感到困扰的原因 。
也许是觉得老式设备与伟大电影更配 , 读完这本书 , 我立即下单了一台家用投影仪 。记得戈达尔曾说:“电影不是站台 , 它是一列火车 。”当投影仪的光束穿透生活的微尘 , 映出《甜蜜的生活》等不朽杰作 , 我知道这次自己上对了火车 , 跟对了导游 。
【阅片|阅片过万,他选出了这些电影】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