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今冬如何“跑”赢新冠病毒?张文宏给出权威解答
眼下 , 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 , 国内多地发现输入性病例、局地发生小规模疫情 。 如何应对输入性病例带来的扩散风险 , 今年冬天中国会不会发生第二波疫情?针对这些问题 ,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 进行权威解读 。
文章图片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跑”赢新冠病毒 , 怎么做?
中新社采访人员:最近上海浦东报告了一例新冠病例 , 引发关注 。 您今天能来到我们的演播室 , 是否意味着此次疫情的波及范围有限?
张文宏:上海浦东这个病例在社会上引发关注 , 但对于我们专家团队而言 , 这样一个偶发病例 , 是在意料之中 。 半年前 , 我们在专家组的会议上也反复说过 , 这一次疫情有可能延续很多年 , 不仅在今年夏天不能终止 , (而且)会蔓延到年底 , 甚至于第二年都会继续蔓延 。 最近 , 大家也都慢慢地接受了这一观点 。
中国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国家 , 我们向全世界开放得特别广 。 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货物 , 还有各种经济来往 , 中国都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之一 。 在这种情况下 , 彻底杜绝输入性疫情 ,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 有些输入性病例 , 并不是(由)人员进入带来的 , 而是跟着货物物流进来 。 随着物流越来越多 , 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 中国现在对外的口岸 , 无论是陆地口岸还是空港 , 都会面临这种风险 。
在这种情况下 , 你只能做两件事情 , 第一种 , 断绝与全世界的交往;如果做不到 , 第二种就是(做好)充分的预案 , 来针对这种散发疫情的发生 。 一旦出现 , 预案马上就开始启动 。
预案的方法是 , 要永远“跑”在病毒的前面 。 对于第一例这样的指示病例 , 如何发现?为此 , 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做的第一件事情 , 是扩大了上海市的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门诊的布局 , 我们的发热门诊和哨点门诊多达400多个 。 一个城市有这样网格化的发热门诊 , 建立一个敏感的发热门诊体系 , 总是让你能够及时找到第一次发病的病人 。
很多人会问 , 无症状感染者怎么办?当发现第一个发热病人的时候 , 就意味着可能有多个无症状感染者 , 这需要我们去做第二步 , 就是扩大检测 , 以发热人员为中心 , 进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 。 为了能够“跑”到病毒的前面 , 必须再进一步扩大检测 , 对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 , 同时 , 以这个指示病例为核心 , 扩大检测区域 。 只要做到这两点 , 其实就不会“跑”到病毒的后面去 。
这一次 , 对于一个孤立的在(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的跟货物接触有密切相关的病例 , 说句实话 , 我们从来没有为这件事情大惊小怪 , 对于上海卫健委 , 上海整个的医院系统和疾控系统 , 这无非是我们无数次演练当中的又一次实战 。
迄今为止 , 只有这个病例的一个密接同事 , 也发现感染了病毒 , 其他再扩大的检测就再也没有发现新的病例 。 我相信 , 随着对病毒的进一步追踪 , 这个问题应该很快会得到解决 。
文章图片
资料图:上海进博会防疫措施随处可见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殷立勤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上海这次疫情的起源是什么 , 现在您有没有一些新的信息可以分享?
张文宏:到了目前这个阶段 , 我们在一个病毒世界大蔓延的过程当中 , 再去找最原始的起源 , 已经变得极为艰难 。 同样 , 在成千上万件货物当中 , 找到是哪一件货物 , 事实上也毫无意义 。 这个病毒是有生命的 , 基本上(能存活)两个星期左右 。 所以 , 防控专家要在病毒传播的有效生命周期里 , 控制住病毒的传播 。
第二个要点 , 既然病毒跟物流有关 , 将来我们就要在物流方面给予更大关注 。 但这么多物流进来 , 采样检测 , 一定是抽样检测 , 而不是全检 。 所以 , 将来的防控策略 , 海关的抽样仍然至关重要 , 特别是成批货物进来时非常重要 。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 , 我们要有一套非常好的防护策略 。 具体来说 , 第一 , 海关所有人员应该进行疫苗注射 , 加强对自我的保护 。 第二 , 民众在接收外来货物的时候 , 要有一个处理机制 , 比如用酒精喷洒货物表面 , 拆完包装后洗手 , 或者外包装拆掉不要 。
还有 , 始终做好严密的追踪 。 将来随着世界大门重新打开 , 散发病例会逐渐成为大家不得不接受的一个态势 。 但如何在散发性病例进入社会、对大家造成风险的时候 , 对健康人群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 这是要点 。
在这种情况下 , 人类就具备了与病毒共存的智慧 。 世界上病毒的存在时间大约已有38亿年 , 地球的历史是46亿年 。 对于未来而言 , 我们要学着怎么与这样一个病毒共存 , 就是怎么样使新冠的病死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
第二波疫情有没有 , 取决于什么?
中新社采访人员:此前 , 国内有很多专家表示 , 今年冬天中国不会发生第二波疫情 。 但最近各地发生一些零散病例 , 针对这种新的情况 , 您对今年冬天的疫情形势判断是怎样的?
张文宏:今年的冬季或夏季 , 其实没有区别 。 中国真正的疫情结束或者说初步结束 , 应该是在今年的4月8号 , 武汉宣布解封 。 后来陆陆续续又出现的 , 包括北京、青岛、大连、云南 , 还有乌鲁木齐等 , 这些疫情对全国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
中国个别地区出现散发病例 , 不意味着别的城市要对来自这些地方的人一律进行隔离 , 而是根据我们的安全码、健康码的级别 , 给予正常的通行 。
世界的疫情没有结束 , 中国就始终会有输入性的散发病例 。 如果疾控系统发热门诊系统不够敏感 , 这1例就会变2例、2例变4例 , 到了10例20例的时候 , 这个城市如果还发现不了 , 真的应该进入“战时”状态 。
所以现在的关键是 , 我们有没有好的办法来针对这些输入性疫情 , 这不是任何一个专家所能预测的 。 最终决定这一波疫情有或者没有 , 取决于每一个省市是不是具备非常完善的快速反应、精准防控、动态清零这三个能力 。 如果你具备这三种能力 , 输入性的疫情就会纳入到“新常态”的管理体系里面 。
中新社采访人员:我们说的第二波疫情指的是大规模疫情 。 昨天 ,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 , 今年冬天认为我国局地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 。
张文宏:风险一直有 , 所以李斌主任说这样的一个提示警告极为重要 。 为什么在这个当口提这个警告 , 因为随着冬季来临 , 我们会有巨大的输入性病例的风险 。
现在 , 你问我上海有(没有)病例 , 我说有 , 有一个本土病例 。 你问上海病例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 。 为什么找不到他?因为这个病例被我们隔离好以后 , 处于一个闭环之中 , 在整个社会上又没有(其他)病例 。 所以这就是一个“动态清零”的策略 , 这才是我们今年乃至于明年防控的一个精髓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将防疫策略总结为“动态清零” 。 我们可不可以说 , “动态清零”这个说法是您第一个提出来的?
张文宏:这不敢说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 。 我只是说 , 根据中国现有的防控策略 , 在北京新发地出现疫情之后 , 我提出了这个观点 , 北京有疫情 , 我们不要担心 , 中国是“精准防控、动态清零” , 也就是说 , 我们允许在小范围内个别的病例出现 , 但是我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 , 把这个病例控制住 。
按照中国目前各个区域的防控能力 , 我们看到 , 在已经发生过(散发)疫情的几个地方 , 基本上在4个礼拜内都可以清零 。 上海这一次如果没有特殊意外 , 我相信应该在两周内也就清零 , 而且某种意义上 , 现在已经没有了 。 因为我们这个病例的发现 , 属于极为早期的一个病例 , 越早期发现 , 动态清零的时间就越短 , 让你甚至于注意不到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刚才提到了一个词叫做“精准防控” , 但实际上在今年对一些散发疫情的处理中 , 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酸检测 。 在今后的疫情处理当中 , 这种大规模核酸检测将成为一种标准做法吗?它与您提到的“精准防控”是否一致呢?
张文宏:我认为精准防控的一个典型案例 , 最早出现在北京的新发地 。 北京在处理这件事情时 , 采取的就是精准防控的策略 。 因为当时 , 北京的防控区域是分区的 。 大家是在根据新发地暴发疫情的周边病人出入的地点 , 给予它标记是中等风险 , 还是高风险 。
如果这个地方的防控能力非常强 , 事实上可以做到精准防控;你对自己的防控能力把握到什么程度 , 你的精准防控就可以做到什么样的水平 。 所以这次上海出现这一例病例 , 我们只是对浦东的一个村进行了编码 , 是一个中等风险地区 。
关键还是要对密切接触者的接触者进行精准追踪 , 对他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检测及隔离 。 我们应该对隔离区域里面进行全员检测 。 但大家不由得会产生一个问题 , 如果万一有个别的病例出来 , 你没有检测到怎么办?我们采取第二轮的“定点清除” , 对密切接触者和他活动的区域进行清除 , 事实上也是能够把握住的 。
新冠病毒没有以前厉害了吗?
中新社采访人员: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 , 我们现在的一个主观感受 , 好像是无症状的感染者越来越多了 , 死亡的病例好像没有那么多了 。 那么据您的了解 , 目前新冠病毒的毒力和它的传播力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关于新冠病毒造成的病死率 , 有没有一些新的认知?
张文宏:全球累计确诊新冠病例 , (11月9日)超出了5000万例 , 病死人数到了120万 , 但是病例数的新增速度与死亡病例的增速是不一致的 , 也就是说 , 全球范围内新发病人的病死率事实上是下降的 。 在全球范围内 , 还有一个数据叫每周的病死率 , 你会看到也出现下降 , 这很容易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觉 , 认为病毒不像以前那么毒了 。
病死率的计算模型 , 才是问题的关键 。 因为全球各个地方的诊断能力都在大幅度提高 , 很多没有症状的人会去检测 , 然后会发现很多无症状感染者 。 而在早期 , 我们的诊断能力没办法覆盖无症状的人 , 所以在早期发病的都是重症 , 我们报出来的病人当中 , 病死率自然比较高 , 现在没有症状的人也去检测 , 病死率就会很低 , 这很正常 , 因为你选的不是同一个人群 。
第二 , 全球范围内 , 病死率最高的人群是谁?大家都知道是老年人 。 所以这一高危人群 , 开始做非常好的自我保护 。 年轻人的病死率本来就是极低的 , 全球这一波疫情产生的特点 , 是(以)社会重启以后的年轻人的感染为主 , 他们病死率也是低的 。
第三 , 1月份到现在10个月的时间 , 全球范围内大量的新冠抢救物资 , 不断得以补充 。 新冠疫情就是一次打仗 , 后勤保障得越好 , 这个仗就越成功 , 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就越高 。 所以随着防疫物资的极大丰富 , 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
第四 , 当你看到一个现象 , 就随意地去猜测它的原因 , 往往都是错的 。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 如果你不在医疗系统里面 , 很容易就认为是病毒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了 。
我们对病毒还要引起重视 。 我告诉你另外一个数据 , 英国最近每周的病死率又开始上升了 , 因为病例在增加 , 又开始出现轻度的医疗挤兑 。 一旦出现医疗挤兑 , 病死率就会大幅度上升 。 所以最近一个月 , 英国、法国、德国都开始了局部封城 , 就是为了让医疗机构不要发生挤兑 。
文章图片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 中新社采访人员 蒋启明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国内疫情的早期 , 暴露出我们在感染科和疾控体系方面的一些短板 。 眼下国内各地都在计划或者已经在加强感染科与疾控体系的建设 , 但是我们也知道就像当年的SARS过后一样 , 短期内疾控体系也得到了加强 , 但是时间一长 , 整个系统又因为长期的闲置或者一些其他原因再次被削弱 , 我们今天如何才能够避免这个问题再度上演?
张文宏:其实新发传染病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 现在全球范围内 , 这次疫情(造成)的财力、物力损失 , 应该都是以多少万亿来计算的 。
回过头来看 , 在全球范围内 , 如果对公共卫生体系有一个非常好的布局 , 有一支常驻部队 , 这支部队又(能)“平战结合” , 对疫情的应对就会更加迅速 , 防控更加精准 , 最终的病死率就会更低 。
除了疾控系统 , 在医院体系内还有一支公共卫生的力量 , 就是感染病科室 。 由于医疗体系的特殊性 , 我们这支部队 , 收入往往是比较低的 , 就很难维护 。 在这次疫情之后 , 国家已经做了一系列布局 , 要对这支部队进行常规的支持 , 然后通过“平战结合”来训练这支部队 。
文章图片
资料图:意大利威尼斯的工作人员在公共区域内喷洒消毒剂 。
中新社采访人员:据您的观察 , 现在国际上有哪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做的也比较好 , 或者说对于我们国家也有一些借鉴意义的?
张文宏:我们现在看到像新加坡、韩国 , 虽然不能保证没有本土病例 , 但是基本上疫情都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 , 能够基本上在内部开放 。 这些国家采取的策略 , 事实上跟中国非常接近 。
他们的做法 , 是发现病例后就对他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 , 但是筛查范围并没有扩大 。 比如说在一幢楼里面发现确诊患者 , 对密切接触的同事进行筛查 , 但是不会对整幢楼所有的人进行筛查 , 也不会对整幢楼所有的人进行隔离 , 做得比我们的范围更小 。 但是更小就会有风险 , 就可能有“漏网之鱼” , 发现的时候再进行第二轮追踪和筛查 。
这样的好处是整个社会认可病毒在低水平的流行 , 采取防控策略 , 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戴口罩 , 哪怕有“漏网之鱼” , 也不会引起暴发 。 所以这些国家现在基本上还不能举办非常大型的聚会 , 但是社会可以长期保持正常化 。
我们中国是动态清零 , 基本上没有病例 , 但是一旦有病例 , 就会严格地筛查 。 我们的筛查范围比他们的要略微放大 , 好处在哪里呢?当确诊病人的相关病例清零以后 , 我们马上可以扩大我们的社会活动 。 所以现在 , 全国各地很多适当保持社交距离的大规模聚会 , 已经不断恢复了 。 包括这次上海进博会 , 100多万人的大型活动 , 我们也恢复了 。
所以各种防控策略 , 各有利弊 。 到底这个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 取决于自己的情况 。
中新社采访人员:现在全球的疫苗研发大战火力全开 , 竞争十分激烈 。 相比过去 , 这次疫苗的研发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 但与此同时 , 最近(国外)也有一些疫苗在实验中发生了不良反应事件 。 在您看来 , 目前全球的疫苗研发速度是不是处于一个合适的节奏 , 是过快了还是说还不够快 , 为什么?
张文宏:在一个新发传染病出来之后 , 疫苗的开发 , 都属于应急状态下的开发 , 速度都会加快 。 在2009年 , H1N1暴发的时候是上半年 , 到10月份左右 , 流感的新疫苗也已经出来了 。 所以这一次疫情走到今天 , 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疫苗研发 , 也是为疫情(防控)做非常重要的技术储备 。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 全球基本上会开始接种 。 所以这次加快研发的速度 , 在整个人类传染病的斗争史中 , 只是常规的加急研发过程 , 只不过现在的技术力量比以前更好了 , 所以研发的速度会更快 。 比如说中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大量的灭活疫苗 , 进入三期临床研究 。 在美国 ,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mRNA疫苗做出来 , 开始申请应急使用 。
这说明我们人类的科技力量不断在发展 , 它只会以想象不到的速度变得更快 , 更加精准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我对这次新冠疫情最终得到控制有很强的信心 。
【中新网|今冬如何“跑”赢新冠病毒?张文宏给出权威解答】中新社采访人员 钱炜
推荐阅读
- 小龙虾|三农探析:池塘养殖小龙虾如何高产?高产养殖技术全解析
- 菜籽饼|菜籽饼被誉为果园之宝,但用错了烧苗烧根,果农如何来使用?
- 水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如何提高鱼病的预防工作?大疆渔业这样建议
- 瘦肉精|如何避开 315曝光的瘦肉精问题肉?
- 美国_军事|那个帮美国破解北斗卫星的清华才女高杏欣,13年过去了,近况如何
- 花菜有人焯水,有人直接下锅炒,都错了,看饭店大厨是如何做的
- 如何晚上发面早上蒸?教你用冷藏发酵,一学就会,馒头包子特好吃
- 急性肠胃炎|急性肠胃炎是如何“起哄”的?这4个“不舒服”一出现,赶紧就医
- 鸭子|养鸭要注意什么,在每个季节里,如何来放牧
- 柑橘|开春柑橘落叶严重怎么办?如何预防柑橘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