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波洛克|《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画作引发的悬疑小说

2006年11月3日 , 美国行动绘画鼻祖拍出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Number 5(《1948年作品第5号》)以1.4亿美元的成交价 , 拍出了当时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 。

消失的波洛克|《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画作引发的悬疑小说
本文图片
《1948年作品第5号》
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黄文叡得闻消息 , 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浮上心头 。 擅长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视觉艺术符号学、艺术市场消费行为和文化研究的他 , 当时在美国担任艺术顾问 , 被一位佛罗里达的藏家邀请到家里鉴定六幅波洛克的画作 。 看到画作后 , 经验告诉他 , 这里面有问题 , 不仅仅是作品的真伪问题 , 还牵涉到金融诈骗 。
此事虽然未有结果 , 但一直悬在黄文叡的心中 。 他觉得是很好的小说虚构素材 。
如今 , 十多年过去了 , 这个念头终于得以完成 。 其以文叡作为笔名 , 以波洛克的滴画为线索展开的艺术金融悬疑小说《消失的波洛克》在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并于11月14日下午 , 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了分享读书会 。

消失的波洛克|《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画作引发的悬疑小说
本文图片
《消失的波洛克》书影
《消失的波洛克》讲述了一段曲折离奇、危机重重的探案故事 。 一则因波洛克滴画而起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长岛东汉普顿 , 美术馆馆长、金融界大鳄、保险业巨子、艺术品收藏家、联邦调查局探员等各色人群均卷入其中 , 而最终的秘密则藏在波洛克的22幅滴画之中 。
书中 , 他大量援引现代艺术史知识以及相关历史掌故和野史 , 同时引入侦探、阴谋论等元素 , 使得史实与悬疑交织 , 艺术与惊悚相融 。 同时小说还呈现了艺术圈与金融市场、艺术品犯罪之间的复杂关系 。
想要写一本类似《达·芬奇密码》的小说
在那次鉴定之前 , 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 , 黄文叡已经读了好几遍 。
“我不敢说它对我完全没有影响 , 但是它是让我想要写一本类似小说的一个非常大的动机 。 ”黄文叡说道 。
不过 , 《达·芬奇密码》的故事是架设于一个虚拟的地下组织 , 用宗教符号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 , 很多是完全靠着想象 , 黄文叡觉得似乎可以跳出这个框架 , 另寻他途 。
“进入艺术品市场后 , 看的多了 , 接触的多了 , 就知道这里面有太多台面上和台面下的手法了 。 ”就在这时 , 波洛克疑作之事出现了 。
“佛罗里达州有一个大收藏家 , 想要把一批东西抵押给银行做融资 , 必须找第三方的鉴定线下机构 , 就找到了我当顾问的一家公司 。 ”看到画之后 , 黄文叡心里充满了问号 , 但他看到了跳出《达·芬奇密码》框架的切入点 , “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尔虞我诈 , 可以成为小说的素材 。 ”
2006年 , 波洛克的《第五号》在市场上创造全球画作最高价 , 让黄文叡感觉到时机快成熟了 。 “想想看 , 当年的六件作品如果能鱼目混珠的进入市场 , 在一件作品能够卖1.4亿美元的情况下 , 这六件作品就不得了了 。 ”一个与艺术市场交易相关的悬疑框架逐渐形成 。
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 , 这个故事直到回国后才落地成书 。 前后酝酿花了十多年 , 但从真正动笔到完稿却只用了三个月 。

消失的波洛克|《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画作引发的悬疑小说
本文图片
从左自右:王焰、张方白、黄文叡、丁曦林
“或许创造了一本现象级的作品”
作为艺术评论家 , 《消失的波洛克》首先吸引丁曦林的当然是波洛克其人其作 , 波洛克和悬疑挂钩 , 让他感到期待 , 想一窥究竟 。
等到一口气读完之后 , 他感觉“这可能是一本现象级的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