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别人低头看的是路, 我看的是雨箅子

专业设备、绿色制服 , 麻利打开井盖 , “灰头土脸”检查管网设备……这样的场景 , 对普通市民来说 , 或许稀疏平常 。但对范松骥来说 , 即便是周末逛街“偶遇” , 也会让他心情激动 。
范松骥是成都市供排水监管事务中心排水监管科的工作人员 , 与这些穿着绿色制服的人一样 , 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的“血管”守护者 。
过去5年 处处为城市管网“把脉”
过去5年 , 范松骥一直在与“管网”打交道 。2015年 , 他从四川理工大学(现名四川轻化工大学)毕业 , 在经历自来水厂的短暂过度后 , 便一直从事成都排水管网系统的管理工作 。
“城市管网就像城市的血管 , 是城市的‘生命线’ 。”从业5年 , 辛苦当然有 , 但范松骥更多的是自豪 , “有时候走在路上 , 会刻意关注道路旁雨箅子的情况 。每当发现雨箅子出现堵塞等情况 , 便会立即通知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
“别人走路低头看的是路 , 我看的是雨箅子 。”久而久之 , 朋友也习惯了他独特的走路方式 。
“我周末休息的时候 , 会约上三五好友自驾到乡村中去 。”爱好户外的范松骥 , 每当走进乡村 , 关注的重点也与别人有所不同 。别人走进乡村 , 关注的是风景 , 而他关注的是排水设施 。“以前乡村中生活污水排放比较随意 , 虽然风景较好 , 但‘毛细血管’还不够 。如今 , 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排水管道的建设 , 不仅外表美丽 , 内部也更加整洁了 。”
说着过去5年自己与成都排水管网设施的故事 , 作为90后的范松骥感慨颇多 , “说实话 , 成都市部分区域排水管网系统确实存在着老旧、管径较小、管网病害的问题 。而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 日常生活污水量越来越大 , 更加考验着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能力 。”范松骥说 , 工作中印象最为深刻的 , 便是每年的汛期 。在汛期前 , 便要前往各个重要点位进行检查、治理;而当汛期时 , 城市出现积水现象 , 又要马不停蹄地奔赴现场 。“就像人体中血管出现问题了 , 人的运行就不畅通 。排水管网系统出现问题 , 城市的运行也将受到阻碍 。”
未来
做城市“血管”守护者
好在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 。2020年 , 成都印发了《深入实施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 , 首当其冲的便是绕城内排水管网普查及病害治理工作 。根据《方案》 , 2020年底 , 成都将完成市政排水管网普查工作 , 并将在2021年 , 完成绕城内市政排水管网和排水户内部排水管网普查 , 完成460公里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治理和3000户住宅小区内部排水管网病害治理 , 完成300公里随道路新改扩建市政排水管网建设 。
这让范松骥对未来信心满满 。“目前 , 成都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 , 水生态治理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基础 。”范松骥说 , 排水管网普查及病害治理工作 , 是成都决心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的缩影 。“‘血管’畅通了 , 城市治污能力也将极大提升” 。
“十四五”即将起航 , 范松骥已经做好准备 。“成都正在按照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理念 , 对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实施闭环管理 。”范松骥告诉采访人员 , 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正在逐渐畅通 , 管理模式也将更加科学 。有了这个基础 , 将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 , 也会给市民生活带来更多变化 。
【排水|别人低头看的是路, 我看的是雨箅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邓文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