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犹可期 期待更多的“杨建军”“奔赴”中原

【|未来犹可期 期待更多的“杨建军”“奔赴”中原】河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曹萍 逯彦萃 实习生 袁冬琪/文 聂冬晗/图
近日 ,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发布了2020年中国麻醉医学最佳论文奖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杨建军教授荣耀登顶 , 带动我省麻醉医学的国际影响力取得新突破 。
|未来犹可期 期待更多的“杨建军”“奔赴”中原
文章图片

郑大一附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杨建军(右一)和他的团队在进行病历探讨
这位原本就职于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 在2018年成为最早响应我省“招才引智”政策的高层次人才 , 全职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扎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 成为这个700人大家庭的“家长” 。 两年来 , 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多项突破:
签约落地我省首批“招才引智”项目“麻醉与脑功能研究”;
两年落地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与美、日等国家专家成立了河南省疼痛认知与情绪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
成立了我省首家麻醉重症监护室;
……
40余年来 , 一直生活、工作在江苏的杨建军 , 为何在功成名就之时做出让朋友、同事都惊讶不已的决定——奔赴中原 。 “这既有温情的召唤 , 又有理性的判断 。 ”11月11日 , 杨建军对采访人员说 。
杨建军祖籍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 , 说起家乡他总是饱含热情 。 “没有全民健康 , 就没有全面小康 。 河南有一亿人口 , 医疗基础比较薄弱 , 急需更多高水平医务工作者 。 ”杨建军说 , 对于医生来说 , 如果能用自己的知识惠及亿万父老 , 无疑是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最好诠释 。
深海养蛟龙 , 桐高凤凰栖 。 近年来 , 郑大一附院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 , 进一步做细做优 , 展现了强有力的发展势头 , 更是求贤若渴 。 杨建军表示:“在全国学术会议上 , 郑大一附院的专家们奋力赶超的拼劲让人印象深刻 , 这个平台对我也有巨大的吸引力 , 能够加入是我的幸运 。 ”
在乡情与理智的双重驱动下 , 杨建军全职来到河南 , 享受到省委省政府“招才引智”政策与医院引才政策双重红利 , 接棒郑大一附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 。 两年来 , 他充分感受到在河南这片沃土上“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温度” 。
如今 , 杨建军又成为“招才引智”的使者 , 把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引进来” , 通过“麻醉与脑功能研究”项目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彭勇刚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的陶元祥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左志义教授、日本千叶大学的桥本谦二教授等都成为科室的“编外”导师 , 为大家答疑解惑 。
在杨建军看来 , 平台的发展需要人才 , 人才的造就更需要平台 。 专业人才的纷纷加盟 , 为提升科室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 青年医生也搭上了快速成长的顺风车 。 主治医师雷蕾今年申报的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 , 她说:“这个平台能够给我们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 让我们都更有目标、更有干劲儿了 。 ”
郑大一附院麻醉科护士长关丽娜介绍:“今年全科共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其中大部分由年轻医生主持 。 ”
郑大一附院麻醉科以前已经跑出了“好成绩” , 打下了好基础 , 如今继续往前冲 , 杨建军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 “我能做的就是扬长补短 , 继续保持科室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势 , 同时补齐科研上的短板 。 ”杨建军说 。
如今 , 杨建军带领团队 , 顺利推进“招才引智”项目“麻醉与脑功能研究”落地实施 , 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服务打下基础;依托医院麻醉学研究中心 , 组建了大数据研究小组 , 为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小组 , 将AI技术同临床麻醉有机结合 , 不断推动我省麻醉医学向前发展 。
引进一个人才 , 带动一个团队 , 引领一个学科 , 助力一方发展 。 自2018年以来 , 郑大一附院借助“招才引智”平台 , 每年吸收100多名博士及各类高层次人才 。
“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 医院采取一人一议、一事一议 , 给平台、给待遇、给职位 , 坚决做到引进来、留得住 ,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郑大一附院院长刘章锁表示 , 人才引进带动了医院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 , 如今医院“做大做强、做优做细”的支撑更加坚实 , 践行“健康中原”的气势更加强劲 , 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动力更加充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