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地变良田 农民心里甜

桐柏县月河镇袁庄村整治后的土地变成了茶园 。李延山摄
走进河南省桐柏县 ,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 丰收的田野一派生机 。谁能想到 , 几年前的桐柏农村还一直为发展产业发愁 。这里“七山一水二分田” , 这样的山区怎么发展农业?“山多看起来是劣势 , 但换个思路 , 浅山坡地多 ,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大 。”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说 ,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 , 是桐柏因地制宜进行的一项探索 。
近5年 , 桐柏县投资8亿多元 , 综合整治面积24万亩 , 复垦工矿废弃地 , 新增耕地7万亩 , 累计整治土地共32万亩 。随着耕地面积增加 , 基础设施改善 , 经营方式转变 , 越来越多的桐柏农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
耕地怎么保?
开发荒地丘陵 , 改善基础设施 , 耕地质量提升3个等级以上
固县镇柳扒村村民许新强 ,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 , 不能出门打工 , 全家收入主要靠种地 。“家里有12亩地 , 零零星星地分成了7块 , 浇不好浇 , 收不好收 , 前些年想在附近找块大田 , 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 。”
2016年 , 县里的土地整治项目落户柳扒村 。通沟渠、整田埂 , 村里新增耕地320亩 。“自家的地合并、平整 , 又流转了120亩整块地 , 其中90亩种花生 , 其他种玉米 。”许新强说 , “种上了大田 , 心里甭提多踏实了 。”
放眼望去 , 土地起起伏伏 , 大片成熟的花生、玉米已经收割 。许新强说:“今年 , 尽管天公不作美 , 可灌溉设备派上用场 , 花生亩产有500多斤 , 比整治前1亩高出200斤 , 100多亩地纯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 , 真中!”
综合整治 , 规划先行 。桐柏制定了土地开发整治规划 , 预计到2022年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土地 ,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 提高耕地质量 。
金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头畈村种了600亩水稻 , 前年秋收遇上连阴雨 , 田间土路泥泞不堪 , 车进不了地 , 粮运不出来 , 稻子大多发生霉变 。理事长胡金成看在眼里 , 疼在心里 。
就在当年 , 包括石头畈村在内37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完工 , 共修成田间道路419公里、生产路270公里 , 4米宽的水泥路 , 彻底解决了胡金成的难题 。
让农民受益的 , 不仅是路 。走进固县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 , 管护牌上画着一张施工图 , 清晰标注水井、坑塘、干渠位置 。仅一个项目区 , 就完成坑塘工程237座、漫水桥31座、流水堰6座 。
项目区新增、修缮农业基础设施后 , 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0%以上 。综合产量、水利等标准 , 全县整改后的土地质量平均增加3个等级以上 。“有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好地 , 我们种的水稻 , 每亩能产600到650公斤 , 稻子质量好 , 每公斤比市场价能多卖0.4到0.6元 , 腰包越来越鼓咧!”胡金成说 。
资金从哪来?
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 , 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机制
推进土地整治 , 资金从哪儿来?
桐柏县县长贾松啸介绍 , 一是财政资金 。除了国家投资 , 县里设立土地开发基金 , 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 专款专用 , 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二是通过投资平台融资 , 引入社会资本投资 。调动多方参与 ,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 , 新开发复垦的耕地对开发者进行奖励 。
在实施过程中 , 如何做到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 。”桐柏县副县长李亚松说 , 政府做好顶层设计 , 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告制等 , 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
李亚松表示 , 土地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 , 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 也面临着农民群众的不同诉求 。“农民的事让农民说了算 , 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积极性 。”李亚松说 , 每一次实施项目 , 在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后 , 都要及时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 , 广泛征求意见 。只有80%以上村民同意 , 方可推进 。根据村民需求 , 统一规划田间道、生产路与“村村通”工程 , 尽量将道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施工中 , 请群众监督工程质量 。竣工验收后 , 与耕地所在村签订移交责任书 , 请群众参与后续管护 , 避免“有人建、无人用、无人管”等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