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南海钻井工的一天:白日“累”湿衣衫,夜里思亲入眠

90后|南海钻井工的一天:白日“累”湿衣衫,夜里思亲入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工人在勘探三号上作业(7月27日摄) 。图片均由本报采访人员蒲晓旭摄
勘探三号——在南海北部这孤岛般的“海上工地” , 上百工人规律而枯燥地劳作 。他们阔别家乡 , 用坚守对抗高温 , 用思念慰藉孤独 。他们的故事 , 极少被外界所知 , 却又深刻而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做饭的火、车烧的油、制衣的化纤、出行的柏油路 , 乃至防疫口罩中的熔喷布……
一轮明月悬于苍穹 , 漆黑的海面上 , 湿咸的海风涌起无尽的波浪 。远方的船舶泛着点点灯光 , 这是极目四望唯一的光亮 。夏末初秋 , 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正在南海北部钻探着海底油气资源 。
在这孤岛般的“海上工地” , 上百工人规律而枯燥地劳作 。他们阔别家乡 , 用坚守对抗高温 , 用思念慰藉孤独 。他们的故事 , 极少被外界所知 , 却又深刻而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做饭的火、车烧的油、制衣的化纤、出行的柏油路 , 乃至防疫口罩中的熔喷布……
我们试图呈现勘探三号在南海的寻常一天 , 乃至其上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及精神境况 。
浸透口罩的汗水
【90后|南海钻井工的一天:白日“累”湿衣衫,夜里思亲入眠】午夜 , 很多人即将入眠 。南海上 , 隶属于中国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的勘探三号却正要开启新的一天 。
钻井队作为业务核心 , 最先从午夜苏醒 。
钻井队昼夜两班24小时运转 。一个班次中 , 包括领班、司钻、钻工和泵工等9名工人 , 将协同操控钻井设备向海底钻探 , 深度常达五六千米 。一节节碗口般粗细、接续而起的钻井设备仿佛契入海底的“探针” , 探寻着油气资源 。自1984年投产以来 , 勘探三号已在南海等海域发现了一批油气田 。
钻井队在零点前交班 , 白班的工人此时已工作了12小时 。
期间 , 泵工马思淳共喝下约4升水 , 却只上过一次厕所 。他驻守的泵房室温超过50℃ , 汗水不断消耗着他体内的水分 。
钻工闫共涛在倾倒一种钻井粉剂时戴上了N95口罩 , 这枚新口罩只戴了约40分钟就被汗水浸透 , 继而随着呼吸不断拱起和塌瘪 。他的头顶和脚下 , 是无荫可避的海上烈日和被晒得发烫的钢铁甲板 。
井架工薛震站在高出甲板34米的井架上作业 。带去的水已经喝完 , 工友们各自忙碌 , 一时无人接替自己 。他的唾液已经干涸 , 热空气吸入鼻腔再拂过咽部 , 呼吸也变得干灼起来 。
零点前换岗的还有水手班 。
一个水手班标配1名水手长、1名吊机司机和4名水手 。他们的工作包括:用锚机起、抛8根长1200米、重130吨的铁锚及锚链 , 以让这座自重1.5万吨的钻井平台被拖行或锚定于海上 。或用吊机 , 不断从保障的拖轮上吊起钻杆、燃料、蔬菜和淡水等生产和生活物料 , 并将之摆放在近乎1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甲板上 。半年之内 , 上下物料相当于500节货运火车的载重 。此外 , 水手还要不断巡视甲板并为之除锈、刷漆 , 以使其更好地抵御风浪 。
“水手的业务比较丰富 。”水手长王仲虎调侃道 。
这位58岁的老水手自勘探三号投产后便在其上工作 。一头花白头发的他常身穿橙色长袖连体工服和一双超2斤重的高筒工靴 , 顶着烈日站在被晒得发烫的甲板上 , 持对讲机指挥吊机和水手作业 。
之所以要穿连体工服 , 是为防止被设备钩住腰带 。工服统一为橙色 , 是因相较蓝、黑等色 , 一旦落海更易被发现 。工靴笨重 , 是因靴头内嵌钢板 , 以防脚趾被设备砸伤 。不管多晒多热 , 所有工人都得戴上安全帽 , 穿连体工服和工靴才准在甲板上作业 。
为防晒伤 , 老水手会用面巾遮脸 , 只露出双眼 。只要摘去面巾和安全帽 , 就能看到淌在脖颈上的汗水和被汗浸润的头发 。工靴踩在湿滑的甲板上极易打滑 , 只得用腰部发力 。久之 , 水手多半腰部有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