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你瞧不起日本,但身体非常诚实
原作者:纵横日本其实 , 不用看什么统计数据也知道 , 很多人打心底里是非常瞧不起日本的(且先不说仇视的问题) 。 不仅认为日本已经是个夕阳国家 , 甚至于某位学者还说了“一定要收拾一下日本、索尼公司都已经消失了、我们蹲下来都比日本高”之类的高见 。非常理解大家这种自信爆棚的热情 , 但可惜的是 , 尽管大家有着视日本如草芥的豪情与斗志 , 身体却是异常的诚实……没有日本 , 真不敢想像诸位的日常生活 , 会是什么样子 。 没有日本 , 饭还香吗?
2019年初 , 京东公司发布了《2019年货消费报告》 , 报告中的一处重点内容是这样写的——“粮油副食畅销单品TOP15榜单中 , 各种类型的大米占得四席 , 面条只保住一个席位 , 且在10名开外 。 大米已经打败面条 , 成为国民主食 。 ”统计数据也表明了类似的趋势:2019年的稻谷总消费量为1.94亿吨 , 而同期小麦预计总消费量为1.23亿吨 。 养活了这个国家更多人的 , 是米 , 而不是面 。那 , 大家都在吃什么米呢?还是2019年 , 天猫又发了一个报告 , 称:“天猫超市数百种不同品牌和规格的大米中 , 东北大米销量占比达60% 。 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消费者吃饭首选都是东北米 。 ”
总之 , 随着物流和购买的便捷 , 人们用胃投票的客观结果就是这样 , 东北大米 , 成为了诸位最喜爱的主食 , 没有之一 。那么 , 东北大米 , 为什么好吃呢?要知道 , 东北以前也是没有大米成规模种植记录的 , 一是冷 , 二是穷 , 三是技术差 , 怎么可能种水稻呢?正如那首很多人都听过的《松花江上》 , 歌词里写的也是“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 根本没稻米什么事 。之所以东北能够种上大米 , 成规模种大米 , 甚至能够成规模种好大米 。 还是离不开几位关键人物的帮助 。第一位 , 是一位姓金的潮藓移民 , 1875年 , 这位移民终于在寒冷的东北 , 成功种下了原本只能生长在温和湿润的朝鲜半岛的稻米 。 至今这位金农民所在的村口 , 还放了一个碑 , 写着“东北水稻第一村”——
但是 , 金农民只解决了“能种米” , 其产量还是奇低 , 接下来他的同胞申友景 , 才真正解决了“能种好米”的问题 。20世纪初 , 潮藓移民申友景从日本带来了北海道的“赤毛”稻种 , 这种生长于温寒带的北海道稻种 , 完全可以适应东北的自然环境 。 而“赤毛”稻本身 , 是中山九藏氏自明治6年(1873年)苦心培育出的品种 。但 , 这些潮藓移民终究还只是小农作坊 , 无法大规模种植 。随后 , 随着日本南满铁道会社逐步接手和租下土地 , 日本人直接用本国最好的稻种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种植——“经试验 , 发现当时的满洲里南部地区更适合栽种同样来自日本东北地区的‘早生大野’和‘龟尾’两种粳稻 , 在此基础上依靠纯系分离技术 , 培育出了更适合中国气候的‘大原’和‘万年’两种水稻 。 下属日本农林省的农事试验场陆羽分场培育的‘陆羽123号’和‘红糯’也共同作为奖励品种 , 派发给满洲里的农户 。 1929年 , 满铁在辽宁营口熊岳城的试验分场靠人工配种 , 为满洲里中部和北部培育出了‘北海’、‘田泰’、‘青盛’等多个品种 。 ”从1918年到1935年间 , “满铁”分发的水稻原种生产量超过500吨 , 水稻种子的发放量约480吨 , 接受者超过一千人 。 在日本商人和农场主的经营下 , 满洲里的水稻耕种面积从1932年的6.3万亩 , 到1940年一跃增加到32万亩 。 产量也从32年的11万吨 , 逐年增加至40年的83万吨 。如果搜寻东北一些知名大米的谱系(如五常大米) , 均不难发现 , 往上寻三到四代 , 其祖先完全是日本米种 。
看这些名字也知道来自日本所以 , 问东北大米为什么好吃 , 基本上就等于在问 , 日本大米为什么好吃 。而且 , 除了种子之外 , 日本人还带来了革命性的种植技术 。 其中最经典的 , 就是“水稻旱育稀植” 。可千万别小看这个技术 , 一位叫藤原长作的日本岩手县农民 , 为了能够在原本不产水稻的家乡也吃上大米 , 多年潜心种植、反复试验 , 创造了适合寒冷地区的水稻种植方法 , 即不使用传统的水育秧 , 改为在旱地上种植 。即使不懂技术的人 , 仅看这一句话 , 也明白该技术对于东北地区有怎样的价值 。 此前潮藓移民们之所以种不起来 , 就是必须要沿河或者靠山间水源种 , 没水的地方就束手无策了 。1981年 , 藤原长作应邀请带着2个新的水稻品种到了黑龙江 。
要知道 , 那可是1981年了 , 距现在也不过是40年前而已 。 东北农民种大米用的方法还是“遍地撒种”、“广种薄收” , 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左右 。当地农民看到藤原也是个农民 , 就不太瞧得起他 , 对于他用的方法也完全不感兴趣 , 最后说好的75亩试验田 , 只给藤原留了27亩 。 而这27亩田的产量是多少呢?平均亩产805斤 , 而且还是赶上了灾年 。东北农民看傻了 , 第二年直接给了藤原4556亩地 , 结果即便赶上了大旱 , 最高亩产竟然达到了1024斤 。 藤原的到来 , 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翻了9倍 。 “北大荒”由此 , 才变成了“北大仓” 。时任领导人接见 , 特别荣誉证书 , 自然不在话下 。 至藤原去世时 , 这一技术已经推广到了13个省市 。 1984年 , 黑龙江省给藤原长作发了5000元奖金 。 这样的日本专家可不止一位 。
推荐阅读
- 日本军事演习拿我国内政当借口的背后?
- 日本制造为何由盛转衰,美帝的围堵制裁-东芝事件
- 日本领头的亚洲都已不复存在
- 日本服装品牌名古屋店被挤爆 日网民:以为是中国
- 日本青年抢着住9㎡蜗居 室内空间一应俱全超方便
- 日本排放福岛核废水将毒害全人类
- 日本新冠疫情恶化
- 低素质,日网民:以为是中国,结果是日本
- 在华大型日企:不可能撤出中国
- 日本第一酱油品牌,靠什么成为美国酱油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