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迎接中国考古百年 专家学者研讨聚焦仰韶文化传播

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传播研讨会在三门峡市举办 。孙自法 摄
中新网河南三门峡11月12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双槐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环壕城址 , 引出的新认识无异于是说仰韶文化中期已经开始迈入文明门槛 。”
“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 , 开创了一个灿烂的彩陶时代 。”
【考古|迎接中国考古百年 专家学者研讨聚焦仰韶文化传播】“陕西蓝田新街、杨官寨等遗址体现出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分化的加剧 , 社会分工的明确化 。”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出土遗存组合丰富且明确 , 在仰韶中期遗址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第四次考古发掘填补了仰韶村遗址近百年来多学科研究的空白 。”……
仰韶文化博物馆特色外观造型 。孙自法 摄
为迎接2021年仰韶遗址发现百年和中国考古百年诞辰 ,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以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代表 , 近日在仰韶文化和中国考古学发祥地所在的三门峡市相聚一堂 , 参观考察仰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展 , 研讨交流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传播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指出 , 河南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超大型聚落遗址 , 发现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环壕城址 , 出土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由新发现引出的新认识 , 无异于重返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中心”论 , 无异于是说仰韶文化中期已经开始迈入文明门槛 。“即便如此 , 我们依然还不能说仰韶文化再不会有更重大的发现了 , 以为最重要的中心城邑已经找到了 。新的发现 , 仍然可以期待” 。
通过仰韶文化影响力 , 当地酒厂“近水楼台”推出彩陶窖藏酒类产品 。孙自法 摄
他表示 , 考古界期待仰韶大型墓葬的发现 , 希望由此获得仰韶人关于精神生活特别是信仰方面更多的新信息 。“在仰韶人通过彩陶表现的信仰图景中 , 我们还发现了日神与月神崇拜 。仰韶社会的神权制度 , 我们的认知还有提升的空间 , 如果深化了对彩陶意义的认识 , 对仰韶整体内涵的认知也一定会有很大改观”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说 , 灵宝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社会复杂化最早主要出现在仰韶文化中期阶段 , 表明中原地区最初社会复杂化采用的是渐进型发展模式 , 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格调的奠定了趋向性基础 。同时 , 仰韶文化中期的社会有明显分层 , 但贫富分化不甚严重 , 差异主要体现在聚落也即社群之间 , 暗示该区域复杂社会的形成可能是血缘关系而非经济等手段 。
仰韶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备受瞩目 。孙自法 摄
“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 , 开创了一个灿烂的彩陶时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领队樊温泉研究员指出 , 在与庙底沟文化同期的周围诸考古学文化中 , 都发现了彩陶 , 并明显受到庙底沟文化彩陶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 所以说 , 庙底沟文化彩陶奠定了中国史前艺术发展的基础 。
他说 , 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文化相似度最高、对后来文化影响最深的史前考古学文化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早在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时期 , 就已初步形成聚落结构雏形 。以庙底沟文化为核心的地区 , 也成为后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最核心区域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利平副研究员介绍陕西近年来仰韶文化考古新发现说 , 高陵杨官寨遗址、白水下河遗址、蓝田新街遗址、富平岔口遗址、西安马腾空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 , 对仰韶早期有补充认识 , 填补了仰韶中期聚落形态、社会发展上的空白 , 并丰富了仰韶晚期的聚落认知、建筑材料、社会分化等考古材料 。
仰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 , 一处陶罐造型观景台初具雏形 。孙自法 摄
其中 , 以杨官寨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城市雏形的出现 , 男性作为特定遗传地位的确定 , 推动文明化进程加速;蓝田新街、杨官寨等遗址体现的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分化的加剧 , 社会分工的明确化 , 为中国文化根脉研究提供考古学支撑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晓燕馆员说 , 灵宝城烟遗址考古发掘是继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以来 , 仰韶早期遗址又一次较大规模发掘 , 获取的大批遗迹遗物推动进一步认识仰韶早期文化特征 。城烟遗址没有集中的墓地 , 墓葬分布较散乱 , 大多无随葬品 , 为研究仰韶早期聚落的葬俗、人口结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及社会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资料 。同时 , 作为山区聚落 , 城烟遗址为研究仰韶早期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聚落情况提供了新材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