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复兴路上不孤独:中国选择“没盟友” 但“朋友圈”不缺伙伴

文明|复兴路上不孤独:中国选择“没盟友” 但“朋友圈”不缺伙伴
文章图片

中国在复兴的道路上 , 没有盟友但不缺朋友 。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提到 , 中国虽然在复兴(return to greatness) , 但却孤独(lonely) 。 言下之意 , 中国没有朋友 。 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思考中国外交 , 基本的判断是:中国在走向复兴的道路上 , 确实没有盟友 , 但并不缺朋友 , 这既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 , 更是因为中国的主动选择 。
历史传统 。 基于基督教一神论、罗马法精神与希腊形式逻辑思维 , 西方文明习惯从二元对立的观点看问题与世界秩序 。 因此他们在外交上偏好结盟 , 以便通过强制性机制来约束乃至同化盟友 , 并对抗乃至战胜非盟友 。 同时 , 他们坚信任何国家都持类似的外交理念 , 因此必须围堵乃至瓦解崛起国 。 这是把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基督教扩张史等同于人类普遍史 , 把自那时起五百年来基督教文明圈的外交理念等同于普世外交理念 , 而没有意识到五百年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 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外交理念与世界秩序观 。
【文明|复兴路上不孤独:中国选择“没盟友” 但“朋友圈”不缺伙伴】文明|复兴路上不孤独:中国选择“没盟友” 但“朋友圈”不缺伙伴
文章图片

中华文明的成熟期 , 从地理角度看在秦朝 , 从价值观角度看则在汉朝 。 主要基于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 , 中华文明习惯以二元相互转化的观点看问题 , 主张构建基于礼治的世界秩序 , 因此外交上很少结盟 , 而主张国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彼此间关系的亲疏远近 , 即具有圈层特征的“五服外交”(编注: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 见《尚书·禹贡》) 。 外交操作上强调“礼不往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也就是说 , 坚信自己的价值观与文明程度的吸引力 , 但不把自己的价值观与制度强加于人 。
时代环境 。 过去五百年里 , 先是一些欧洲国家以武力手段通过殖民扩张成为全球性帝国 , 后是美国借助世界大战与构建同盟体系成为超级大国 。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核武器的出现 , 中国既不可能重走欧洲国家的老路 , 也不可能复制美国的做派 。 实现文明复兴的可行选项是:以他国可接受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合作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海外利益 。
在近代被拉入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过程中 , 中国曾经有过结盟行为 , 但并非系统性与持续性的行为 , 而且结盟的客观效果并不理想 。 所以 , 一旦条件具备 , 中国就放弃了结盟外交 , 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体现为不结盟外交 , 八十年代体现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九十年代以来则是伙伴外交 。 伙伴者 , 朋友也 。
中华文明是一种区域文明 , 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全球性影响 , 但缺少一神教文明那种全球扩张的基因(历史上 , 一神教把人分为教徒与异教徒 , 认为教徒是神的选民 , 有义务与责任通过软硬两手让异教徒皈依以便“蒙主恩宠” , 这是历史上一神教世界中频繁爆发宗教战争的主要原因) , 因此很难成为一种全球性文明 。 或许与此有关 , 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不是要取代谁” 。 但西方国家还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接受这一点 。
文明|复兴路上不孤独:中国选择“没盟友” 但“朋友圈”不缺伙伴
文章图片

伙伴外交与上述基于礼治的外交理念相吻合 , 而且适应当代世界的需要 。 走在复兴路上的中国坚信 , 与结盟外交相比 , 伙伴外交是更好的选择 , 也更适合自己 。 因此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推行伙伴外交 , 并且越做越顺手 。 迄今为止建立起伙伴关系的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已经达到112个 。 这一数量无疑还会继续增加 。 伙伴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显著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