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在更广阔的天地提升自我

导师|在更广阔的天地提升自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沫潇(右)与外方导师 , 著名政治学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约翰·基恩 。
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 , 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 我从清华大学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 。这是我一生中美好而有收获的一段时光 , 也是我难忘且珍视的一段回忆 。
海外留学 , 需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2017年底 , 当我正在联系海外留学的外方导师时 , 偶然结识了著名政治学家、悉尼大学的约翰·基恩(John Keane)教授 。那时恰逢基恩教授来北京大学讲学 , 我抓住机会 , 不仅参加了他的讲座 , 深入了解了他的学术思想 , 还就讲座主题对他进行了访谈 。那次访谈不仅促成了我和基恩教授的师生缘分 , 还成了我博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 。
2019年初 , 我登上从北京飞往悉尼的航班 , 正式开启了留学生活 。抵澳时正值澳大利亚的夏季 , 阳光、沙滩、海水浴场与冰天雪地的北京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刚刚结束紧张的博士生资格考试和论文开题 , 又面对着迷人的澳大利亚风光 , 但我的心情却一点都不轻松——接下来的一年 , 我将面临巨大挑战:以1万余字的开题报告为基础 , 完成博士论文初稿 。
安顿好住所后 , 我马上与基恩教授取得了联系 , 告诉他我想尽快与他见面并聊一下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计划 。第一次见面 , 教授在家里设宴招待了我 , 在讨论论文主题时 , 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沫潇 , 这个题目挑战不小 。”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 , 我的心情更沉重了 。教授或许看出了我的疑虑 , 随即又安慰道:“我们可以做到 。”
“我们”——这两个字是那么简单却给予我力量 。接下来的一年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 , 虽然博士论文写作之路艰难非常 , 但我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很快 , 我与外方导师形成了每周一次、每次至少两小时的会面机制 , 共同设定每章论文写作的时间节点 。虽然自己不是最聪明最有天赋的学生 , 但至少可以做到认真、勤奋 , 因此不管多累多忙多难 , 我都会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论文写作任务 , 不曾拖延 。加之基恩教授本人十分重视承诺 , 经常以身作则 , 因此我更要全力以赴 , 以不辜负他的期望 。每次会面 , 基恩教授都能给予我许多学术灵感 , 帮我厘清理论难点 , 并经常把自己看完标注好的文献递到我手中让我研读 。与导师的主动沟通和对自己学习科研的详细规划让我很快度过了留学焦虑期 , 顺利完成了研修计划 。
海外留学 , 需要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
海外留学极大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 , 让我认识到博采众长的重要性 。在中外两位导师的帮助下 , 一年中 , 我对来自亚、美、非、欧、澳的50多位新闻从业者和学者就博士论文主题进行了访谈 , 汲取各方智慧 。访谈对象的选取尤其体现了全球性和跨学科的特点:新闻从业者来自全球不同的媒体机构 , 学者涉及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
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特点 , 同时 , 考虑到博士论文主题的特殊性 , 我的研究吸纳了大量哲学理论 。回想论文写作那段日子 , 除了田野调查和访谈外 , 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悉尼大学的费雪图书馆度过 , 浏览并阅读了50余本相关英文专著 , 其中包含很多具有挑战性的哲学论著 。
回想在澳大利亚的岁月 , 调研、阅读与写作占据了我的生活大半 , 除了去墨尔本调研澳大利亚的新闻机构外 , 我都待在悉尼 , 没有再去澳大利亚其他地方游览 。然而 , 我对此并不感到遗憾 , 因为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充实、满足与幸福已远远超过任何澳大利亚美景 。
2019年11月 , 在抵澳10个月时我终于完成了2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初稿(含9万字访谈实录) 。在研修报告的导师评语栏中 , 基恩教授对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 他写道:“本论文结构良好 , 具有原创性 , 一定会作为一本重要的书籍出版” 。看到这导师的肯定 , 这么久的辛苦与疲惫仿佛都消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