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广播电视台|萧山老底子的手艺,编三双鞋能换一斤米!如今快失传了……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萧山老底子的手艺 , 编三双鞋能换一斤米!如今快失传了……
上世纪50年代 , 编草鞋是一种潮流 。 如今 , 即使在偏远的山区 , 草鞋也很少看见;在城镇 , 更难觅其踪迹 。 而在党湾镇庆丰村 , 仅剩下为数不多的村民还会这门绝活 , 今年83岁的沈桂春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
外出打工 , 偶然学得巧手艺
在一处收拾齐整的农家小院里 , 采访人员找到了正在炒菜的沈桂春 。 腰杆笔直、声音洪亮的沈爷爷耳不聋、眼不花 , 戴着鸭舌帽 , 身形高挑 , 看起来顶多只有五六十岁 。 “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手艺 , 那个年代穿不起鞋 , 一双布鞋都要过年才拿出来当新穿 。 ”听到采访人员此番为草鞋而来 , 沈桂春显得有些激动 , 忙收拾起手边的餐具 , 拉出几张凳子 , 迫不及待地谈起了第一次接触草鞋的故事 。
萧山广播电视台|萧山老底子的手艺,编三双鞋能换一斤米!如今快失传了……
本文插图

“具体我也不大清楚是从哪辈人就有了这门手艺 , 我只记得我是在姐姐家放牛的时候学的 。 ”沈桂春一边说 , 一边眯起了眼睛 , 仔细回忆着每一个细节 。
原来 , 1956年 , 年仅18岁的沈桂春踏上了前往桐乡的车 , “我姐姐在那有几亩地 , 刚好我那时候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 就帮自家人去放牛犁地 。 有时候碰到下雨天 , 牛没法出去 , 我们就在草棚子待着 , 闲来无事就开始学着编草鞋 。 ”
在沈桂春的记忆中 , 草鞋不仅仅是一双简单的鞋 , 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 “以前的路不如现在的路平整 , 都是泥和沙 , 外出一天要走好几公里 , 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 , 大家都是穿草鞋 , 这手艺舍不得丢 。 ”沈桂春顺手指向了屋外的稻草若有所思地说 。
草鞋不简单 , 制作工序十数道
一双草鞋能有多难?但沈桂春拿出稻草准备就绪后 , 我们才发现草鞋并不简单 。 “每次拿四五根稻草 , 挑去根部的一小节和一片大叶子 , 以便编织的草绳没那么多毛叶子 , 草绳更结实 , 时间也能用得更久些 。 ”只见沈桂春挑好编织的稻草 , 双手各拿两根放接口处分成两股 , 用力一揉 , 一只手时刻掌握好草绳 , 另一只手凑到嘴边吐点口水 , 再双手用力一揉 。
编草鞋的凳子与平时不同 , 丁字头的横梁安了九个木耙齿 , 中间一个长耙 , 两边各四个短耙 。 开始编草鞋时 , 老人将木钩挂在凳子的一端 , 用先搓好的绳子挽出两个小圈圈 , 然后留出的绳子往腰带上一系 , 便骑坐在长凳上 , 将两根绳子对折后各绕在耙齿上 , 身子往后稍一用力 , 绳子就立马绷紧紧的 。
眼前这双斑驳的手 , 每个手指的关节很突出 , 但翻转灵活 , 该怎样放宽 , 该怎样收窄 , 此时的沈桂春像个艺术家 , 长长的绳子在他指尖滑过 , 忽上忽下地跳跃 。 “要把草鞋编织得牢固 , 关键是绳子一定要拉紧 , 否则编出来的草鞋容易松散不整齐 , 一跑就散了 , ”沈桂春说 , “草鞋的原料基本源于稻草 , 早稻最好 , 尤其是糯米的草秆最适合 。 ”
经过一番搓、挽、编 , 一只草鞋就打好了 , 看着朴素简单的草鞋 , 选草、搓条、捻平、挽圈、编织、丈量、压实、锤固十余道工序 , 缺一不可 。
社会变迁 , 草鞋渐淡出生活
一斤稻草可以做一双鞋 , 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 “那时候编几双草鞋还可以补贴家用 , 每双鞋3分钱 , 卖三双鞋就能换一斤米了 , 这手艺值钱着呢!”沈大伯掰着手指算起来 , 眼里满是自豪 。
萧山广播电视台|萧山老底子的手艺,编三双鞋能换一斤米!如今快失传了……
本文插图

沈桂春讲解编制草鞋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笨重的草鞋被轻巧的棉鞋所代替 , 草鞋市场开始走向衰退 。 “棉鞋兴起后 , 村里许多人就不再编草鞋了 。 当初为了生活 , 编草鞋这门手艺传承了好几代人 , 如今 , 我估摸着我们村50岁以下的人大都不会这门手艺了 , 就连工具也不好找了 , 我编草鞋的木叉前几年也收藏在了围垦纪念馆 。 ”说到这里 , 沈桂春停顿了 , 眼睛也有些许湿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