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被傈僳族村寨视若“珍宝”的藏族“提布”

中新社迪庆11月11日电 题:被傈僳族村寨视若“珍宝”的藏族“提布”
作者 缪超 李晓琳
“提布,在藏语里是一个贱名,意为阿猫阿狗,或是被扔出的垃圾……”
一位名叫提布的藏族扶贫干部,入驻傈僳族村寨拉波洛三年,帮助拉波洛通路通水电、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劝导辍学儿童复学、带领村寨发展产业脱贫 。离开时,提布被傈僳族视为“拉波洛的好儿子!我们的珍宝……”
“在我出生之前,家里贫穷,父母的几个孩子接连夭折 。而我,成了幸运儿 。”今年47岁的提布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协委员、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母亲希望我好养活,就给我取下一个贱名 。”
在母亲悉心养育下,提布长大成人并考入迪庆州农业学校 。毕业时,被分配至农科站工作,之后又到云南农业大学深造,成为高级农艺师 。2016年至2019年,提布被迪庆州农业农村局选派至维西县叶枝镇拉波洛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
“拉波洛村的11个村民小组除一个在澜沧江边上,其余的都散布在高山上 。傈僳族村民以种植玉米和适当林下采集为主 。”提布告诉采访人员,傈僳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
据统计,2015年底拉波洛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人民币,下同),全村315户1075人中,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52户48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6.3% 。
“我刚到拉波洛时,尚有3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1个村民小组不通电,全村没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据提布回忆,驻村扶贫需要走村入户访问调研,“去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上山半天时间,下山半天时间……村民贫穷羞涩,怕见外人,老躲着我 。”
提布知道,傈僳族喜爱唱歌跳舞 。于是走村入户时,他会唱起藏族歌曲 。不久后,拉波洛村民逐渐喜欢上了这位歌声动听的“陌生人” 。
提布还为拉波洛设计了“山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要在拉波洛培育中药材、白芸豆、羊肚菌种植,山地肉牛、山地鸡、核桃藏香猪养殖等山地农业产业 。”提布说,白天,他忙于协助政府改善拉波洛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晚上,他与村民围坐火塘边唱歌跳舞,为他们讲解如何发展产业,按照因地制宜、村民自愿、因户施策原则,给每个贫困户选择2个以上增收产业 。
在提布帮助下,55户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54户贫困户种植白芸豆,13户从事羊肚菌种植,35户从事山地肉牛养殖,33户从事藏香猪养殖……
村民余春天将之前种植玉米的土地,一半改种白云豆,一半改种中药材当归,实现年收入3万元,成为第一批脱贫户;村民余贵生养殖山地肉牛,不仅自己脱贫,还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带领30多户村民发展山地肉牛养殖 。
越来越多的“山货”生产出来,如何销售出去是关键 。提布随后引导拉波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把中药材种植、山地肉牛养殖等按照不同的产业分别成立种植和养殖合作社,搭建利益连接机制 。一方面让合作社统一面对大市场或公司,另一方面又让合作社按市场统一组织农民种养殖生产 。”
拉波洛“山地农业”发展至2019年,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从无到有达到850多万元 。
拉波洛脱贫后,提布将目光投向教育,“之前我陆续找回20多个辍学学生,劝导家长让孩子重返校园 。为激励孩子学习,每年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5万元作为奖学金,拉波洛因此走出了首位大学生 。”
如今,提布在拉波洛为期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已经结束 。每次归来,拉波洛老人称他是“拉波洛的好儿子,我们的珍宝 。”同龄人称他“拉波洛的好兄弟” 。20多名复学学生叫他“提布干爹” 。(完)
【村民|被傈僳族村寨视若“珍宝”的藏族“提布”】【编辑:张燕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