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真相:吹出来的业绩、狂“注水”的数据——直播带货流量造假触目惊心

新华社济南11月11日电题:真相:吹出来的业绩、狂“注水”的数据——直播带货流量造假触目惊心
新华社“新华视点”采访人员邵鲁文
今年“双十一” , 直播带货的促销方式愈发流行 。 “新华视点”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直播带货如火如荼的背后 , 有些存在观看人数吹牛、销售数据“注水”问题 , 被蒙骗的商家不少最终赔钱 , 同时一些只认钱不看品质的“无底线”带货也直接坑害了不少消费者 , 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
数据造假是直播带货“潜规则”?
山东临沂电商从业者孙玲玲 , 在某电商平台经营一家销售糖果类产品的店铺 , 今年10月开始尝试电商直播 。 一个月里 , 孙玲玲找了多位带货主播 , 这些主播粉丝数量都超过百万 , 但几乎每场带货都以赔钱收场 。
“有的主播介绍了产品很久 , 最终只卖出去一千多块钱 。 更离谱的一次是 , 商品已经下架 , 但销售数据还在攀升 , 说明数据是假的 。 ”孙玲玲说 , 有主播甚至告诉她 , “数据造假是直播带货的‘潜规则’ 。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近几个月直播带货的销售业绩 , 不断被各平台主播刷新历史新高 , 从1亿元到10亿元 , 再到50亿元 。 除了头部主播外 , 越来越多的主播宣称 , 带货取得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的销售额 。
“以往‘双十一’ , 整个天猫平台的销售额才两千多亿元 , 现在一个带货主播几场直播下来就动辄几十亿元 , 里面‘水分’太大了 。 ”山东临谷电商科技创新孵化园副总经理李军华告诉采访人员 , 以服装销售为例 , 百万粉丝的主播 , 带货一场能卖出2万单左右 , 刨除物流、人工等成本 , 收益并没有很夸张 。 但有的主播过分夸大带货效果 , 1元活动“秒杀”的产品按原价算销售额 , 打五折的商品也按原价计算 。
此外 ,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 , 有37.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 。
直播“业绩”是怎么吹大的?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直播带货的收费主要以坑位费(即指定主播带货商品需要支付的费用)和佣金两部分构成 , 具体金额和比例 , 则由带货主播的影响力决定 。 但围绕“影响力”这一指标的造假 , 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 。
首先在观看人数上 , 可“操作”的空间很大 。 采访人员在多个二手交易平台检索发现 , 某短视频平台花80元 , 可以在直播中刷上百的观看数据;某电商平台的直播 , 150元能买到1万的观看数据 。 此外 , 在一些QQ群和微信群中 , 还有专门组织真人粉丝进行直播刷数据的商家 , 粉丝进入直播间观看几分钟 , 就能拿到酬劳 。
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虚假流量只能欺骗观众 , 造假成本相对较低 。 对于商家而言 , 带货的主播同样有“套路”可用 。 电商从业人员王方圆告诉采访人员 , 在直播带货的销量统计上猫腻很多 。 例如 , 一张手机贴膜 , 事先提高标价 , 标为100元 , 带货时5元卖出 , 卖出2万张 , 再找人刷单8万张 , 对外宣称销量10万张 。 然后按照100元来算销售额 , 如此一来业绩轻松过千万元 。
对商家而言 , 直播带货商品退货率高 , 算入产品成本、运营成本、物流成本 , 再加上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坑位费 , 只能亏钱 。 “主播可以拿着泡沫数据再去‘忽悠’下一个商家 , 去要求高额的坑位费 。 ”王方圆说 。
业内人士表示 , 造假成本低、监管有缺位 , 是产业链形成的主要原因 。 采访人员在询问几家从事刷浏览量的机构时 , 对方表示不论是刷浏览量还是刷单 , 基本不会被查处 。 一方面是商家、刷流量机构、电商平台 , 分属不同地域 , 地方市场监管等部门跨地域管理和执法存在难度;另一方面 , 高流量、高销量能给电商平台带来热度和人气 , 部分平台“乐见其成” , 作为直接监管者 , 疏于对这类行为的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