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只因拉黑电话,为何社交受挫会诱发犯罪?( 二 )


这种问题对于十五六岁的“生瓜蛋子”来讲 , 任何时候应该都是存在的 。 很多视野不足的少年 , 又想快速进入成人世界 , 却又不断遭受成人世界的拒绝 , 所以就会选择在少年世界“称王称霸” 。 然而这样的想象往往也只是虚妄而已 , 不太可能持续达成 。 于此也就可以理解 , 为何那些少年称霸的人 , 往往后来都听不到任何声音 。
与此同时 , 在看待“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上 , 必须引入社会化犯罪人和个体犯罪人概念 。 社会化犯罪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 也就是犯罪行为是他(她)们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 比如模仿坏的榜样 , 并期望得到一定的回报 。 而相反的是 , 个体犯罪人是长期遭受极强烈挫折的结果 , 而挫折源于未能得到满足 。
我们一再强调 , “少年案”中的利益关联应该很少 , 那么问题就来了 , 为何电话“被拉黑”就会如此下狠手呢?就在于被拉黑者的内心始终是自卑的 , 就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 或者都不给自己说狠话的机会 。 于是 , “被拉黑”就被蒙上屈辱的底色 , 也就是被拉黑者有很强烈的受挫感 。
【姬鹏|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只因拉黑电话,为何社交受挫会诱发犯罪?】这种案情驱动的预设虽然不一定是成立的 , 但是却可以将这样的母版置于中立的解构体系当中去应运 。 这方面 , 马斯洛对挫折的力量进行过详细的论述 , 并且与激进犯罪学家或冲突犯罪学家的理论不谋而合 , 而这似乎也是我们应该在“少年案”中关注的“焦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