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只因拉黑电话,为何社交受挫会诱发犯罪?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只因拉黑电话 , 为何社交受挫会诱发犯罪?
本文插图
遇害少年被掩埋的地方
近日 , 陕西兴平发生一起“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的恶性案件 。 在简要的案情通报中 , 我们可以看到“案情驱动”直指遇害者“拉黑”嫌犯电话(6名嫌犯其中之一“被拉黑”)这一细节上 。 可事实上 , 这一细节真正的内涵是“拉黑电话”只是终结性环节 , 真正的恩怨应该在“拉黑前”就已经走向极点 。
这方面警方应该也是清楚的 , 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水落石出 。 要知道 , 以初步案情的框架来看 , 6名嫌犯可能开始只是想“教训”一下遇害者 , 没想到用力过猛直接致死 , 于是就有了掩埋的后续 。 但是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 , 因将“围殴” , “致死” , “掩埋”较为连贯的排在一起 , 总让人觉得“如此恶行”简直没有人性 。
当然谴责恶行的言辞还是不能少 , 但是回到具体的恶行触发上 , 如果只是一味的情绪化抨击 , 而不深入的进行解构 , 我们很容易走向“复制”和“粘贴”的舆论困境 。 要清楚 , 确实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存在 , 这在未成年犯罪群体中应该比率很大 。
所以 , 就这起“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的恶性案件来讲 , 如果追根溯源 , 这还是“少年霸凌”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 当然也不会彻底被解决掉 。 因为就“少年霸凌”来讲 , 多数时候不太涉及实质性利益 , 往往会成为社会盲点 , 这导致如果被看见 , 就意味着出大事儿了 。
在案情的通报中 , “拉黑”等琐事成为案件的核心追问 。 但就“原因和结果”的对位来讲 , “拉黑”等琐事只能对位上“围殴” , 至于“致死和掩埋”来讲 , 根本上是不对位“拉黑”等琐事的 。 说到底 , 就算再不懂法的未成年人 , 应该也知道打死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
因此 , 回到具体的案情驱动上 , 就更应该挖掘围殴者的心理变化 。 因为只有搞清楚“琐事”为何能推动恶行的失控 , 我们才能更容易地抵达正确的救赎之路 。 要不然单纯的以悲愤情绪介入 , 就算类似的事件发生再多 , 我们还是跟第一次发生时一样悲愤无奈 。
事实上 , 犯罪理论研究领域很早就注意到 , 当有机体(包括人类)被禁止以先前能够得到的奖励的方式进行反应时 , 其行为通常会变得更加激烈和有力 。 比如猫会撕咬 , 抓挠 , 咆哮 , 变得急躁;人类会吼叫 , 变得烦躁易怒 , 难以控制(也会用嘴咬 , 用手抓) 。
研究者假定 , 这些唤起反应源自一种内在的厌恶唤醒状态 , 他(她)们称之为挫折 。 因此 , 对于个体指向具体的目标受阻时 , 内在的厌恶唤醒就会增强 , 个体就会减少挫折的驱动力 。 这种时候行为就被激活 , 最重要的是减少挫折的反应也会增加或强化 。
这一理论对应到“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中 , 其实就更为容易去理解 。 当然前提条件是先别论是非 , 我们只谈论恶行驱动本身 , 要不然将是非混入其中 , 理论根本无法中性的介入 。 所以 , 就理论视角而言 , “拉黑行为”应该就是激发恶行的“挫折” 。
但这样去分析案件因果 , 貌似“受害者原罪”就会生出来 。 这里其实还是站位的问题 ,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不要将是非混入进去 , 因为是非对错有法理在当中平衡 , 而舆论只有尽可能的剥离道德化 , 才可能找到所谓的救赎之路 , 要不然愤怒终究只能在渐起和消散之间摇摆不定 。
坦白讲 , 就案件的终极结果来看 , 肯定是“围殴者的错 , 遇害者无辜” 。 但是回到案情触发前的琐事上 , 就“拉黑”等琐事来看 , 被拉黑者与遇害者应该是熟人关系 , 于此也就能肯定“围殴”大概率是基于霸凌 。 至于是非层面 , 在霸凌的逻辑里 , 往往就是“看你不顺眼 , 就要打你” 。
推荐阅读
- 90后男生月薪5千存款45万?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存钱
- 信用普及|网贷害了多少年轻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贷了多少?
- 明星潮流|法佑成长 | 普法进校园,争做遵法“好少年”
- 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为何社交受挫会诱发犯罪?
- 15岁少年被围殴致死嫌犯父亲发声
- 新京报|陕西15岁少年死亡:生前疑遭殴打被埋,嫌疑人是6名学生
- 娱乐大爆料|做阳光少年 展运动风貌!寒亭区杨家埠小学举行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
- 姬鹏|女孩每天狂奔踩点上班被老板拍下:活成看点,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 峡谷里的荣耀与忧伤:电竞少年之青春残酷物语
- 最新全球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出炉,中国超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