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张玮:做一名纯粹的中学教师

_原题为 张玮:做一名纯粹的中学教师
在援藏老师张玮的眼中 , 自己现在有两个身份 , 两个身份之间垂直高度相差3600米、直线距离相距3200千米 。 以前 , 他是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的物理教师 , 现在 , 他成为一名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的物理教师 。
为拉萨学生“订制”教具
让教学更贴近实际
从北京到西藏 , 在张玮看来 , 只是更换了上课的地点、授课的对象和谈天说地的同事而已 , 但是自己初心未改 , 身份未变——依旧是那个手握粉笔 , 站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 。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 ‘教好书育好人’是我的本职工作 , 在我看来教师的前面如果非要再加上定语的话那最多也就是‘中学物理’几个字 。 ”就是抱着这样的平常心 , 在援藏教学中 , 张玮默默付出着 。
张玮深知 , 中学生基本上还是比较感性的 , 他们对学科的热爱可能更多源于对老师的喜爱 。 作为一个“陌生且新鲜”的老师 , 在平时跟学生的接触中 , 张玮尽量做到少一点陌生多一点新鲜 。 “课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提问、一个动作 , 全都充满期待、关心和呵护 , 做到这些 , 我想拉萨的孩子们无论哪个学科都会非常喜欢的 。 ”在他所执教的四个行政班 , 共有学生132名 , 其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理科 。
没有教具?自制教具!张玮现在是学校的一位“教具达人” 。 由于受到当地教学条件和教育理念的限制 , 很多演示实验变成了口述实验 , 这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来讲无疑是灾难性的 。 张玮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 通过教研活动将自己制作的实验教具与大家分享 , 他想传达给老师们一个重要信息 , 那就是 ,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实验器材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制作完成 , 同样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 例如 , 静电场一章中 , 经常会用到电容器来研究充放电的情况 , 学校没有电容器 , 其实只需要生活中常见的一次性纸杯和锡纸 , 就可以制作一个简易的电容器;比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 , 可以利用硬纸板制作力的合成演示器 , 非常直观地可以看出分力与合力的变化规律 , 学生容易形成永久性记忆 。
推行“三低三高”教学模式
【张玮|张玮:做一名纯粹的中学教师】让学生爱上物理学习
援藏一段时间后 , 张玮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 , 非常喜欢回答问题 , 而且很享受齐声回答问题的感觉 , 虽然很多学生并不是真的会答 , 有时还经常会出现抢答的情况 。 老师的一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说完 , 学生答非所问的话就已经说完了 。 透过现象 , 张玮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 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过程 , 完全没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这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 而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 。 ”这让张玮思考良多 。
于是 , 在课堂上 , 张玮调整物理知识的讲授方法、探究过程、习题难度和课堂的语言表达方式 ,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听懂 , 明白每一个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 他没有机械地把北京的教学理念照搬过来 , 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重新备课——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广度 , 降低题目数量提高质量 , 降低无效提问提高个别监测辅导 。 这就是“三低三高”教学模式 , 他也努力在整个教研组推行这一教学模式 。
如今 , 学校高中三个年级都在积极试用“三低三高”的教学模式 , 各年级备课组一律进行集体备课 , 根据不同的课题灵活运用 , 各个年级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 例如:高一高二年级在新授课中比较注重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广度、降低无效提问提高个别监测辅导 , 高三毕业年级的复习课中比较注重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广度、降低题目数量提高质量 。 因为高中物理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学科 , 拉萨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的原因对物理更是没有兴趣 , 通过“三低三高”的教学模式 , 达到降低学生对物理的恐惧感的目的 , 进而实现使学生“听了能会”“会了能做”“做了能对”的教学目标 。
以教研促教学
努力变“输血”为“造血”
作为高中物理教研组长 ,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 , 张玮还肩负着多项教研任务 。
临近期末 , 要求每个备课组出1~3份复习题纲 , 在审题的过程中 , 有一句话给张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物块静止在光滑的斜面上” 。 这句话令张玮很是感慨 , 这根本就不该是物理老师能够说出口的 , 但从另一方面想 , 这也许就是“北实高中物理组”的真实水平 , 暴露出老师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 , 学科专业语言不标准 , 平时缺少问题情境的创设 。 于是 , 张玮有了更深的思考与实践 。
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些改变 , 同时反复告诫自己不要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 。 他还用物理中的原理来警示自己 。 物理有一个重要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 一味地增加外力只会造成这个实验的误差越来越大 , 原本上升的斜直线会严重变形 。 从牛顿那里学会的“平衡摩擦力” , 也被张玮拿来活用 , 组内有问题那就先解决问题 。 在日常教学教研中 , 以自己的行动影响西藏的老师们 。 “促教研不是做生意、炒股票 , 不可能今天投入明天回报 , 需要潜下心 , 甘愿前人栽树让后人摘果 。 教育不也是这样吗?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我现在给学生心里撒下的那颗种子 , 有朝一日 , 它终会生根发芽 , 这不就是援藏的意义、拉萨的希望吗?”张玮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