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归羊》:A城百年回望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归羊》:A城百年回望
本文插图
《归羊》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2020年4月第1版
当代中国人的近乡情怯大约是 , 重返故地之时 , 眼前变换大半 , 只剩幼时记忆温存 。 干脆心肠硬些 , 做个无根之人 , 隔绝对故乡的念想 。 但就此也少了一面回望自身的镜子 。
从这个角度说 , 安徽省的老省城安庆 , 是当下少有的那种故地 。 安庆地处吴楚之间 , 曾是长江军事要塞 , 也有不少显赫的文化标签 。 而自1949年起 , 此处不复为省城 , 领一地风气之先的野心早已消退;虽不再是区域的高等教育中心 , 老城某些格局却得以留存 , 借此仍可凭吊当年群贤毕至的胜景 。
安庆的文史学者、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 , 收集了若干旧照片 , 也拍下近年富于烟火气的街道 。 他把这些照片发在微博上 。 同一个角度的新旧两张照片 , 总能在同一空间格局里找出各种差异 , 不至于看上去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 。
往事犹可追 。 约一个世纪前 , 作家郁达夫曾在安庆任教 。 1921年9月 , 郁达夫从日本回到上海 , 当年10月受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光明甫邀请 , 前往安庆任教8年 。 第二次是1929年 , 接受省立安徽大学的聘任 , 担任文学院教授 , 但只一周便匆忙离开 。 其部分小说代表作中的A城 , 所指的就是安庆 。 相应的篇目称作“A城系列” 。 安庆虽有不少政商文化名人 , 但郁达夫在此间的书信与日记 , 连同“A城系列” , 也足以在地方志上留下一笔 。
仅为地方志添彩 , 不足以描摹此中意义 。 现代文学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 , 通过汪军的微博 , 见到昔年安庆的照片 , 以及对郁达夫A城旧事的追溯 。 一来二去 , 陈子善与汪军成为投缘的网友 。 陈子善说 , 研究郁达夫的学人不少 , 安庆这段却几乎是空白 , 郁达夫的足迹如何串连街市 , 研究者并不很清楚——想来 , 小地方的记叙 , 往往缺少旁证 , 不够丰富醒目 。 上海这等大都市才是显学 。 但对郁达夫本人及其创作来说 , 振风塔上的江风未必不重要 。
那么 , 那个年代的安徽省城安庆 , 对郁达夫和他的作品 , 又意味着什么呢?汪军感怀于郁达夫对安庆的留连与逃离 。 他认为 , 郁达夫第二次匆忙离开安庆 , 事后日记中的解释不足为信 , 此中尚有想象空间 。
汪军撰写了题为《归羊》的小说 , 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 从故事上看 , 是以A城系列的主人公于质夫的名义 , 想象和铺排郁达夫第二次到安庆的见闻感受;而从书名来看 , 是接续A城系列中《迷羊》的精神意象—— 如果说《迷羊》是主人公与恋人从A城私奔至大城市又最终分离 , 那么《归羊》就是主人公回到A城重会旧日爱侣朋友之后的顿悟 , 只将原作中的主人公王介成换为另一个常用名 。
汪军擅长地方历史考据 。 根据其本人的日记书信 , 郁达夫在重回安庆的这一周里 , 重访了过往流连的所有故地 。 《归羊》中描述的风物 , 正来自郁达夫及同时代人对安庆生活的记录 。 眼前的旧日亭台 , 填入昔日文人墨客的活动与情感 , 无疑更加真切和饱满 。 用陈子善的话说 , 汪军的摄影记录是对城市更新的对抗 。 而这类小说又何尝不是饱含着对地方的情怀与匠心 。
在当下地方特质尤其容易湮灭 , 总需要有汪军这样的有心人 , 进行反复理解和讲述 。 而名人的驻留 , 对地方而言 , 是尤其好的故事 。
“别说才子郁达夫并不是普通人 , 哪怕是一个普通人 , 其穿梭于各地的经历与感受 , 也有被后人回想、记叙和参照的价值 。 ”陈子善说 。
通俗文学之所以能风靡一时 , 全因关涉其所处的时代浪潮 。 郁达夫早期的小说创作 , 深受当时日本文学的影响 , 将人的内心世界与隐秘欲望全部翻露 。 由于其情其文的真挚、优美和热烈 , 在市场上获得大批拥趸 , 又被论者贴上“自我暴露”的标签 。 而当我们退后一步 , 把作品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中审视 , 主人公因所求不得而愈发煎熬的爱欲 , 实则合着时人潜意识里的自我体认与焦虑 。
推荐阅读
- 褥垫|这种树数量稀少,树龄有百年,当地人却冒险这样做
- les|靠世界上第一支指甲油打开市场的美妆巨头,百年过后却走向衰败
- 老蜜蜡|百年老蜜蜡鹿鹤逢春佩
- 钻石商|长达百年的“骗局”,如今被中国制造“戳穿”,你还会买单吗?
- je20款古老月季。数百年唯美传承,个个经典又抗病。远胜现代月季
- 金枝玉叶|公认好养的5种花,能活一百年,开花吉利带仙气,越养越值钱
- 吉祥花|3种“老花树”,能活一百年,冬天不怕冷,开满“吉祥花”
- 修剪|玉树修剪“3个重点”,养成百年大老树,全靠这一剪,越剪越值钱
- 雕刻|这块重达七千斤的元代玉石,被闲置在庙中数百年,终被乾隆所发现
- 赏梅|越养越金贵的“4种花”,能活上百年,老了就是“传家宝”